本文信源来自权威报道:【时间财经、中国新闻网等】等(详细信源附在文章末尾)。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文|娱之以理
编辑|娱之以理
提起曹德旺,在中国可谓是商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他不仅缔造了全球领先的汽车玻璃帝国,更让中国汽车玻璃彻底摆脱对进口的依赖。
从三餐不继的穷小子到身价千亿的企业家。
曹德旺的人生本身就是一部充满传奇色彩的奋斗史。
但最近,曹德旺辞去福耀玻璃董事长一职的消息,却在商界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有人惋惜一代传奇的落幕,有人好奇福耀的未来走向。
但比起辞职本身,更值得关注的是他多年前的一段采访,甚至还牵连出了宗庆后。
曹德旺的创业故事,从 14 岁那年的辍学开始。
当时,由于家境贫寒交不起学费的他不得不放弃学业,扛起养家糊口的重担。
最初,他跟着父亲学做小生意,从走街串巷卖烟丝开始,每天凌晨就得起床。
背着沉甸甸的烟丝箱穿梭在乡镇的大街小巷,饿了就啃一口冷干粮,渴了就喝一口路边的井水。
这段日子虽然辛苦,但卖烟丝的经历却锻炼了曹德旺的抗压能力。
不过真正让他展现商业天赋的,是卖水果的生意。
当时,他发现当地盛产的梨子因为表面有斑点,卖不上价钱,很多果农只能低价抛售。
曹德旺盯着带斑点的梨子琢磨了几天,突然想到一个办法。
他使用砂纸挨个打磨梨子表面,再用清水冲洗干净,原本不起眼的梨子瞬间变得光洁鲜亮。
他带着处理好的梨子去县城售卖,标价比普通梨子高出三成,却因为品相好,很快就被抢购一空。
随后他开始扩大水果生意的规模,从单一的梨子扩展到多种水果,还学会了根据季节变化调整进货品类。
几年下来,曹德旺靠着贩水果攒下了第一桶金,而且他总能从别人忽略的细节中找到赚钱的机会。
而命运的转折发生在一件意外的事情上。
20 多岁时,曹德旺经人介绍进入当地一家乡镇玻璃厂当采购员。
彼时的他对玻璃行业可谓是一窍不通,但凭着卖水果时养成的认真劲儿,他一头扎进玻璃的世界。
从原材料采购到生产工艺,每一个环节都仔细钻研。
从街头小贩到玻璃采购员,曹德旺的每一步都走得脚踏实地。
而这份脚踏实地也造就了他在今后玻璃事业上的成绩。
如果说街头历练让曹德旺掌握了商业生存的技巧,那么 1983 年的一次承包经历则是改变他一生的 “玻璃觉醒”。
那一年,曹德旺所在的乡镇玻璃厂经营不善,濒临倒闭,当地政府希望有人能承包下来。
曹德旺看到了这个机会,并且因为之前有过干玻璃采购员的经验。
他认为,玻璃行业的潜力巨大,只是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精准的定位。
曹德旺信心满满和几个认识的兄弟一起商量联合承包了玻璃厂。
还对工厂进行了全面改造,从原料配方到生产工艺,逐一优化。
甚至还将工人的工资水平从原来的18元提高到100元左右,比当时的县委书记工资还要高。
这极大地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产量与承包前相比,翻了几倍。
那一年玻璃厂不但第一次实现了盈利,还赚了不少钱。
但正当工厂慢慢有了起色时,意外却发生了。
合同到期之后,政府希望曹德旺继续承包,但和他合作的几个承包人,却突然吵吵嚷嚷的要分钱走人。
即使曹德旺多次试图劝服他们,他们也不愿再留下。
不过,后来曹德旺通过高山镇政府抵押贷款,进行了合资,继续做玻璃产业。
然而,直到一次在武夷山的经历让曹德旺从单纯的 “谋生赚钱”,转向了 “为中国人争口气” 的事业追求。
那是在武夷山坐车的时候 曹德旺将给母亲买的拐杖挑着东西上车时被司机告知,不要划伤玻璃,一片就要好几千块钱。
那时的中国公路上大多车都是进口的,虽然不是很贵。
但车上的玻璃却是“珍贵”的存在,因为当时国内还没有人做汽车玻璃,如果坏了,就只能选择进口玻璃。
不仅工期长,价格也很昂贵。
“为什么没有人做汽车玻璃呢”在震惊之余曹德旺又充满了好奇。
但很快,他就确定了一个想法,那就是没有人来做,他自己做。
于是带着这份信念,曹德旺开启了他的汽车玻璃时代。
经历过多次实验,曹德旺 成功制造了成本较低的玻璃,而后面的成功也水到渠成。
而现在随着福耀玻璃的快速发展,曹德旺的名字逐渐响彻商界。
1993 年,福耀玻璃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福建省第一家民营上市公司。
上市当天,曹德旺站在交易所里,没有太多的激动,反而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他知道,福耀不再是自己的 “小作坊”,而是承载着众多员工期望、影响着中国汽车玻璃行业发展的企业。
在随后的几十年里,曹德旺带领福耀玻璃一路披荆斩棘,不仅占据了国内汽车玻璃市场的半壁江山。
还成功进军国际市场,成为各大全球知名汽车品牌的供应商,让 “中国玻璃” 走向了世界。
而近日,曹德旺离职,卸任董事长职务的消息传来,却再次让他成为了大众的焦点。
大家都很好奇为什么曹德旺会突然宣布辞职,还放心大胆的让儿子曹晖接任了他的位子。
因为同为民企二代,宗馥莉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即使执掌娃哈哈,做出许多贡献可始终难逃“不如父辈”的质疑。
正当网友对此事议论纷纷之时,有相关媒体发出了曹德旺的过往采访。
而他在采访中的一句话却暴露了家族企业的残酷真相。
曹德旺表示“继承人只能是儿子曹晖”。
他认为自己儿子曹晖论水平论资历虽然都不如公司的其他管理层,但是谁都不能替代的。
因为作为家族企业来说,曹晖一方面是他的儿子。
而另一方面是曹晖手上有着可以做出决定福耀方向的股票。
这番话,瞬间引发了网友的热议。
有网友评论:“曹德旺太敢说了!多少家族企业就是因为老板把儿子硬扶上位,结果短短几年就把父辈的心血败光了。”
还有网友说:“这才是真正的企业家格局,不被亲情绑架,以企业发展为重,太难得了。”
毕竟,在家族企业中,血缘关系能直接赋予成员“先天特权”,这种特权甚至可以覆盖能力和资历的短板。
而且“子承父业”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人的老传统。
曹晖的"不可替代"性,并非他个人在管理上的不可替代性。
而是曹晖作为"曹德旺儿子"的身份。
即便其他管理层更懂业务、更有经验,也无法获得与“家族继承人”同等的信任和定位。
曹德旺口中的“谁都不能替代”,本质上也是“家族对企业控制权的不可替代"。
而家族企业的核心诉求,首先是“把企业留在家族手里",其次才是"把企业做好"。
所以,曹德旺口中的残酷真相就在于:“姓什么”和“有多少股份”,往往比“会做什么”更重要。
更何况曹晖绝非简单接位,他从19岁就进入了福耀,一路从车间工人干起。
还曾带领团队,打赢美国反倾销官司,一步一个脚印,可谓是踏踏实实。
不过,曹德旺的这番话,也恰恰印证了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多年前的判断。
“财产一定要子女继承,但不一定要继承管理”。
因为子女作为法定继承人 ,有权依法继承父母遗产,财产归子女也最大可能的避免了继承纠纷。
父母积累财产的核心目的,也是为了给子女提供生活保障、降低人生风险。
将财产所有权转移给子女,本质是把 “劳动成果的最终受益权” 交给最亲近的人,延续对子女的关爱与责任。
但继承并不意味着会管理,如果子女能力强那就是锦上添花,再好不过。
但子女若是没有能力的话,为了把企业做好,自然要找有用的人才,将管理权另托。
这样就可以牢牢守住 “遗产所有权归子女” 的底线,同时又将 “管理权、运营权” 剥离给专业主体或靠谱第三方。
既保障子女的最终受益权,又避免遗产因误管缩水。
最终实现 “子女不用管、遗产能保值、利益有保障” 的目标,这才是对子女和遗产最负责任的处理方式。
从“卖烟丝的小贩”到“玻璃帝国”的缔造者,曹德旺的崛起可谓是充满了传奇。
而他的退休不仅是福耀一家企业的交接,更是中国民企传承的一次重要探索。
可以说,他的“交班”,意味着一个时代的落幕
不过,虽然上个时代已经结束,但福耀的故事还在继续。
让我们期待,曹晖这位从基层一步步打拼出来的二代,顺利的“接住”这个班,带领中国玻璃走上更广阔的市场。
本文内容信息来源:时间财经、中国新闻网等
更新时间:2025-10-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