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古藤
编辑|古藤
《——【·前言·】——》
马斯克曾是“现实钢铁侠”,如今却一步步逼近制度红线。
他创党参政、狂言自由,却让特斯拉股价暴跌、X平台信任崩塌。他的尽头,会是英雄的加冕,还是时代的反噬?
2018年9月,马斯克在推特上发文称,考虑将特斯拉私有化,资金已落实。这条信息引发股价大涨,也迅速招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调查。SEC指控他发布误导性信息,涉嫌证券欺诈,要求其辞职。最终,马斯克与SEC达成和解,缴纳4000万美元罚款,并辞去董事长职务三年。这次事件成为他与监管对抗的开端。
他在社交平台上的言行愈发出格,从攻击空头到调侃币圈,再到炮轰媒体与政客,塑造出一个“特立独行”的科技狂人形象。2020年疫情期间,他高调抨击加州政府封锁政策,宣称封控是“法西斯主义”,并威胁迁走特斯拉总部,进一步引发争议。
同年,他宣布特斯拉接受比特币购车服务,又因环保问题叫停。加密货币市场应声大起大落,亿万资产蒸发。这一系列极具冲击力的操作,不仅牵动全球金融神经,也引发了外界对其“稳定性”的担忧。
2022年,他宣布以440亿美元收购推特,从买入股份、喊话收购、反悔再回购,一路操作像现实剧场。收购完成后,他迅速大裁员,解散内容审核团队,废除原有蓝V认证,引发平台信任危机,大量广告客户出走,X平台营收重创。
与此同时,特斯拉股价暴跌60%,股东指责他“精力分散”,失去企业家本位。2023年,SEC再度调查其公开言论是否构成误导。他逐渐从科技英雄变成“制度麻烦制造者”,曾经的“现实钢铁侠”光环开始失色。
2024年,美国政坛激烈博弈。马斯克虽未参选,却在社交平台频频发声,公开评论移民、疫苗、选举制度等敏感议题。他的政治态度越来越明显,也引发媒体将其比作“另一种特朗普”。
2025年2月,他被任命为新设立的“政府效率局”负责人。外界普遍认为这是他正式踏入政治的试水。但仅两个月后,他因与政府内部分歧严重、预算权使用争议而辞职。这场“短命官职”,非但没有为他加分,反而暴露了企业思维与政府制度的严重冲突。
2025年7月5日,马斯克宣布成立“美国党”,意图以第三党形式参与2028年大选。这一举动再次震撼全美。他自称要打破两党垄断,实现“科技赋能政府”,但市场反应却极为负面。特斯拉与SpaceX股价双双大跌,投资者开始质疑他能否平衡政治野心与企业职责。
从罗斯·佩罗到特朗普,富豪入政的先例众多,但成功者寥寥。历史反复证明,资本可以撬动政治话语,但难以掌控制度运行。马斯克身兼数职,既是企业掌门人,又是社交平台主理人,如今还要领导政党,风险激增。
更严峻的是,他旗下企业相继陷入管理危机。X平台CEO与特斯拉高管相继离职,核心项目进度延误,投资者信心迅速流失。媒体评论称,他正从“科技领袖”转变为“权力幻象”的沉迷者。
2025年底,他高调启动“美国党”中期选举部署,并设立竞选基金,试图复制“科技治国”路径。然而,他所挑战的并非技术难题,而是美国百年政治结构。他能否真正完成身份转型,抑或重演佩罗、洛克菲勒式的“短命风光”,历史早已悄悄给出答案。
马斯克今日之局,其实并非前无古人。历史在不止一次地暗示,企业家想跳出资本游戏,转而染指政权,往往不是自我加冕,而是自我削弱。两位典型人物,几乎为马斯克提前写好了结局——罗斯·佩罗和约翰·洛克菲勒。
先看罗斯·佩罗。
1992年,这位德州亿万富翁横空出世。他不是政客,没有党派背景,却凭借一句“我要为美国削减赤字”的口号,迅速占据媒体焦点。他砸下巨资,雇佣最顶尖的政治营销团队,在全国大打电视广告,一度民调飙升至39%。最终虽未胜选,但以独立候选人身份拿下19%的选票,震惊世界。
看上去,佩罗做到了普通企业家做不到的事——直接挑战美国两党体制。然而,风光背后,是结构性的失败。他虽动摇格局,但没能改变格局。他虽引发社会情绪,却无法转化为制度改变。他虽财富无敌,却无法抗衡政党体系内部的权力交织。
到了1996年,他再次参选,选票几乎腰斩,最终黯然收场。从那以后,美国的第三党运动屡见不鲜,但无一例外地死于“制度惩戒”。制度背后,是成熟政治规则、深厚的利益分布和选民忠诚。个人英雄主义在此毫无用武之地。
再看约翰·D·洛克菲勒——美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资本大亨。他创立的标准石油曾一度掌控美国90%的炼油市场,是工业时代的绝对巨头。但正因其垄断地位过大,引发公众恐慌与政府干预。1911年,美国最高法院判定标准石油违反《谢尔曼反垄断法》,强制将其拆分为34家公司。洛克菲勒虽然未下台,但商业帝国被肢解,历史也写下了“资本不可无限扩张”的判词。
比尔·盖茨,也曾在1998年面临类似局面。微软被控垄断操作系统市场,经过三年拉锯,最终达成和解,但“分拆微软”的警告长期笼罩其上。盖茨最终选择逐步退出管理层,投身公益事业,避免成为第二个“被历史清算的霸主”。
马斯克此刻所处的处境,恰好是佩罗和洛克菲勒之间的缝隙。他既面临制度制衡,又挑战政治惯性;既想继续做企业帝王,又妄图用“第三条道路”冲击两党统治。他似乎不想选择,而是想同时拥有。但历史已经多次警示:这种“双重角色”,注定只能活在短暂的高光中。
最危险的信号是:他的“美国党”虽然在某些年轻选民中迅速走红,但大部分州份立法上仍对第三方候选人有苛刻门槛。他需要收集几十万个签名才能进入选票,同时还要接受资金透明度审查、竞选捐赠限额、全国媒体轮番审视。在制度面前,再强的个人也无力突围。
而此时的马斯克,面对的不是崇拜者组成的“粉圈”,而是利益精密分布的政治巨网。他越挣扎,越容易被缠绕。他越高调,越容易成为焦点,也越容易被剪断。
7月之后,马斯克彻底踏入了“高风险区间”。
首先是他的多重身份带来的“利益冲突”问题开始爆发。X平台被爆出疑似偏袒其政治立场,屏蔽部分竞选对手账号;特斯拉被质疑利用政府能源补贴“反哺政党”;SpaceX的多个NASA与国防部订单也被要求“重新审查其企业治理结构”。
一个人若手握科技、平台、政治三重权力,制度很难不出手。结果是,美国国会两党少见地达成共识,要求调查“马斯克影响力是否损害市场公平竞争”。他一手创立的“自由叙事”,在制度面前,被当作威胁而非创新。
其次是内部管理出现崩盘式裂变。X平台CEO琳达·雅卡里诺突然辞职,理由是“与公司创始人在战略目标上存在根本分歧”。不久,SpaceX工程总监、特斯拉全球副总裁也相继宣布离职。媒体称之为“马斯克系的崩解”。
管理失衡最直接的结果是:核心项目进度严重滞后。特斯拉Cybertruck大规模延期交付,SpaceX“星舰”多次发射失败,X平台月活用户下降12%,广告营收锐减。他一边忙着“政治演讲”,一边试图扭转商业颓势,但时间与精力已被彻底稀释。
第三,是投资者开始“用脚投票”。特斯拉财报发布后暴跌13%,主要投资机构纷纷发布减持计划。一份私募报告写道:“如果马斯克不在未来6个月内明确回归企业本位,我们将终止其董事支持。”华尔街的温度计,不再相信那个“改变世界”的预言。
但马斯克没有退缩。他高调宣布“美国党”将参与2026年中期选举,启动全国候选人培训计划,并自掏腰包设立竞选基金。他希望以“企业治理”理念重塑政府效率,“不再让政治只属于律师和记者”。他的支持者依然狂热,但也更加分裂。
最终问题归于一点:马斯克能否重拾企业家本色?还是会继续沉溺于“政治英雄”的幻想?
从历史来看,后者的概率更大。从现实来看,这条路也更陡。制度已经亮出牙齿,市场已经做出选择,公众也不再一边倒站队。未来,马斯克不是被谁打败,而是被“他试图变成的另一个自己”所击倒。
科技改变世界,政治重构世界。但若一人试图同时驾驭两者,他很可能改变不了世界,只会改变自己。
更新时间:2025-07-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