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公益沦为生意,注定成为少数人自娱自乐的游戏。
hi,我是润可。
当你看见一个穷乡僻壤的小县城都在举办马拉松时,说明它已经泛滥成灾。为此,许多人打趣:“再这么搞下去,村里都要举办马拉松了。”
根据路跑赛事蓝皮书统计:
2024年,全国范围内共举办路跑赛事749场,其中田径协会认证赛事330场。2025年上半年,全国各类马拉松赛事举办已经超过300场。
是不是大众对马拉松真那么狂热呢?君不见马拉松新规出台后,一片喜大普奔。
从2025年11月开始,县区级和C类赛事将全面取消。
这意味着——再想靠马拉松圈钱、刷政绩、造热度?没门。
过去,只要打点关系,就能摇身一变成为“主办方”;今后,只能由官方组织全马、半马两种规格,不得滥竽充数。那些“欢乐跑”“亲子跑”“健康跑”……抱歉,都要退出舞台了。
并且,举办方和次数将进行严格限制,每个设区市每年最多举办三场。也就是说,今后再也不会出现“一个城市一年跑十来次”的奇观。
选手也有门槛。全马选手必须年满20岁;半马需满16岁并获得监护人签字。至于职业运动员,得完成反兴奋剂教育并持证参赛。你不是说自己专业吗?那就得真刀真枪地来。
新规还对赛事“国际化”的滥用出手了。今后,赛事名称不得随意冠上“中国”“国际”等字样;未经许可,不得擅自邀请外籍选手参赛。
同时,奖金标准被严格限制。再也不会出现“一场比赛,冠亚军全是黑人”的尴尬场面。这不是歧视,而是矫正。毕竟,一场地方马拉松变成“非洲帮扶赛”,跑出了政绩,却跑丢了意义。
最重磅的,就是这一句:“谁主办,谁负责。”
今后,一旦赛事出现安全事故,组委会及责任人都将被追责。这意味着,那些明明没有条件却硬要跟风办赛的城市,再也不能拿“天灾”当挡箭牌。白银山地马拉松的悲剧,终于不该再重演。
此外,新规要求大众参赛名额比例不得低于90%。这才叫“全民运动”,而不是资本与黑人选手的“秀场盛宴”。
新规一出,降温效果立竿见影——
原计划的赛事鸽了,非洲选手预定的飞机票退了,那群早已备好刀叉的“饕餮盛宴嘉宾”也默默放下了餐具。
所以这一波降温,来得顺应民心。
马拉松本是极限运动,过度参与不仅伤身,遇到极端天气更是玩命。而每逢赛事封路,市民出行受阻、城市瘫痪,常常引发无数吐槽:“封路九小时,瘫痪一座城。”
上班族迟到,病患误诊,民怨积压——马拉松从全民健身,变成全民添堵。再加上外援横行、政绩作秀,早已无人关心成绩,只剩自嗨。
其实,不是不能跑。而是该跑的地方,不该是城市的主干道。真热爱跑步,你完全可以去郊区、去山野、去有风的地方,跑得自在,也跑得真实。
毕竟,马拉松不是秀场,不是生意,它原本是一种对毅力与生命的致敬。
希望新规,让那些“假热闹”都凉下来,也让真正的热爱,重新出发。
马拉松退潮,不是坏事,是热爱的回归。热闹退去后,我们才看清谁真的在跑。
(全文完,感谢您的阅读,创作不易,喜欢“关注+点个赞”吧~)
更新时间:2025-10-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