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硅谷的印度裔高管越来越多,当英国出现印度裔首相,“印度人统治世界”的说法开始在网络流传。
可奇怪的是,同样在海外打拼的华人,却总被西方戴着“有色眼镜”看待。
是华人竞争力不如印度人?还是背后藏着更深的秘密?
走在纽约、伦敦、多伦多的街头,时不时就能听见印度口音的英语。
印度人现在是全球最庞大的移民族群之一,海外印度裔超过4000万,分布在210个国家和地区,说他们“占领”了世界也不为过。
美国是印度移民的头号目的地,足足有540万人。
这些人大多是高技术、高学历人才,硅谷的印度裔工程师、IT从业者一抓一大把。
英国有190万印度裔,这和当年英国殖民印度的历史脱不了干系。
加拿大也有230万印度移民,凭借宽松的移民政策,成了不少印度人的新家园。
为啥这么多印度人要背井离乡?在印度,种姓制度虽然名义上废除了,但在社会各个角落还阴魂不散。
低种姓的人想改变命运太难了,经济发展又不给力,像样的工作岗位少得可怜。
为了孩子能接受更好教育,家人能享受优质医疗,他们只能选择移民。
神奇的是,印度人特别会“入乡随俗”。
英语在印度普及度高,让他们和当地人交流没啥障碍。
排灯节、洒红节这些印度传统节日,在英国甚至成了法定节日,大家一起庆祝。
印度裔在西方政坛、商界、文化圈混得风生水起,英国首相苏纳克就是印度裔,美国印度裔家庭平均收入比本土家庭还高。
为啥西方对印度人比华裔更待见呢?说白了,西方就是瞅着印度人能给自己带来好处,还觉得他们掀不起啥大风浪。
印度自 1947 年建国之后,首任总理尼赫鲁便雄心勃勃地想搞工业化,可没钱简直寸步难行。
咱们都知道,西方那些发达国家,当年靠殖民掠夺积累了巨额资本,开启了工业化进程。
但印度没赶上这 “好时候”,没机会去海外大肆掠夺财富。
在国内呢,改革计划也处处受阻,地主阶级和各种利益集团为了保住自己的 “奶酪”,拼命反对改革。
尼赫鲁没办法,转头向美苏两大阵营寻求援助。
可援助治标不治本。
结果印度搞了几十年计划经济,工业化进度却缓慢得很。
印度虽然人口数量庞大,都快赶上中国了,但人口素质却跟不上。
印度的文盲率一直居高不下,据相关统计,前几年印度文盲率接近 25%。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也不高,大部分人都没接受过系统的职业培训。
这样的人口结构,很难满足工业化生产对劳动力的要求。
而且,很多印度人受宗教观念影响,工作态度特别松散,组织纪律性差。
在印度的一些工厂里,工人经常因为宗教节日等原因随意请假,工厂管理起来特别头疼。
比如 2020 年,就有新闻报道,印度一家大型纺织厂,因为工人频繁请假去参加宗教活动,导致订单大量积压,企业损失惨重。
印度的软件外包产业,看着确实挺风光,在全球都有一定影响力。
但实际上,这个产业非常脆弱。
它严重依赖国际市场,印度国内市场规模有限,根本消化不了这么多产能。
一旦国际市场出现波动,或者贸易政策发生变化,产业立马就会受到冲击。
印巴分治后,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开伯尔山口被巴基斯坦控制。
这可让印度如芒在背,因为开伯尔山口是中亚进入南亚的重要通道,印度不得不花大量精力来防范中亚方向可能的威胁。
而且,印度首都新德里离青藏高原太近了,中国的军事力量部署就在眼前。
为了应对这种地缘政治压力,印度不得不投入大量资源搞防御。
据报道,印度每年军费开支中有相当大一部分都用在了边境防御上,这就导致能用于经济建设的资源大大减少,严重制约了印度的经济发展。
印度这样的经济状况,西方压根不觉得他们能掀起什么风浪。
而且印度的“被殖民记忆”,反倒成了融入西方的通行证。
1600 年成立的东印度公司,在印度次大陆推行英语教育体系。
这可让印度人天生就有跨文化沟通的优势。
当华人移民还在为托福成绩愁得焦头烂额的时候,印度工程师都能用莎士比亚式的修辞,把美国客户说得心服口服了。
伦敦政经学院有份解密档案,里头提到,现在那些英美印裔精英,68% 祖上和东印度公司要么有血缘关系,要么有商业纽带。
这种历史渊源,到现在就演变成一种独特的身份平衡术。
新德里有个智库研究发现,印度精英在西方提到自己母国时,82% 用的是 “文化母体” 这种话术,只有 11% 会涉及现实政治。
这么一来,西方社会看印度移民,就觉得他们是那种 “异域但无害” 的存在。
再看看华人这边,就没这么 “幸运” 了。
BBC 等西方媒体对华人的报道,76% 都是聚焦在 “技术窃取”“政治渗透” 这些负面话题上。
为啥会这样呢?这和中国没被殖民过的历史有很大关系。
西方社会对那些他们没能征服的文明,心里头一直都有戒备,就跟他们对待俄罗斯和伊朗一样。
奥巴马那句“中国人过上西方日子是灾难”,赤裸裸暴露了西方对中国崛起的恐惧。
美国把印度当成制衡中国的 “民主盟友”,这在签证政策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就拿 2024 年的数据来说,印度裔占 H-1B 签证持有者的 72%,华裔却只有 11%。
这种政策倾斜,让印度技术移民在硅谷形成了 “高级打工者” 阶层。
可华人创业者呢,稍微有点资本出海的动作,就触动西方的敏感神经。
西方社会好像达成了一种默契,扶持印度来分散中国的压力,还利用移民政策筛选出那些 “安全依附型” 的人才。
俄乌战争之后,这种 “分而治之” 的策略更明显了,西方对印度的军事合作投入增长了 400%,可对华技术制裁力度却持续加码。
中国这些年经济飞速发展,在全球产业链上不断往上爬,在国际事务中话语权越来越重,西方觉得自己的“霸主地位”受到了挑战,能不着急吗?各种制裁、打压手段全用上了。
前面说了,印度工业化困难重重,资金、人口、市场都不给力,一时半会儿根本追不上西方。
地缘政治上,印度和中国有边境问题,和巴基斯坦关系也紧张,西方正好利用这些矛盾,把印度当遏制中国的“棋子”。
而且在国际事务中,印度相对听西方的话,西方觉得可以把印度当棋子,用来遏制中国发展,这才对印度移民大开方便之门。
更新时间:2025-05-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