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博物馆一款以馆藏文物“清雍正粉彩蝠桃纹橄榄瓶”为原型设计的文创冰箱贴,在网络上掀起了一场关于“是否尊重历史”的激烈讨论。近年来,博物馆文创走红,从“凤冠冰箱贴”到“麻辣烫毛绒产品”都是大家追捧的产品,博物馆通过文创实现“让文物活起来”的使命。这场争议折射出博物馆文创开发中文化叙事、历史记忆与公众认知之间的复杂关系。
7月7日,有网友发帖称,在上海博物馆东馆文创区购买的这款蝠桃瓶冰箱贴,其“发光功能”与“瓶底开孔”设计,与蝠桃瓶流落海外期间被填埋沙泥、改装为灯座的特殊历史形成了令人不适的呼应。该言论迅速引发争议,部分网友认为文创开发人员“不尊重历史”“拿民族伤痛开玩笑”。有网友甚至表示:“这不就相当于纪念林则徐,然后纪念品是鸦片?”
然而,争议的另一方则指出,没必要对此“上纲上线”。他们认为,虽然蝠桃瓶曾作为灯座使用,但这也算是对瓶子艺术性的认可,瓶子本身本就可以有多种功能用途。一时间,网络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蝠桃瓶鼓腹撇足,形似橄榄,外壁以粉彩绘桃枝一双,枝上绘寿桃8只,圆润饱满,枝梢点缀桃花,桃枝间绘一对蝙蝠,取“福寿双全”之寓意,代表了清代粉彩的最高技艺。该文物曾被美国藏家奥格登·里德收藏40余年,短暂作为台灯底座置于客厅内。上海博物馆保管部副主任张东介绍,因时间太过久远,虽无法确切知道这件蝠桃瓶是如何流传到里德家族的,但里德家族非常喜欢中国瓷器,家中有许多相关收藏。把蝠桃瓶改成台灯底座,应是他们觉得它太美了,想要更加凸显它的艺术价值,并未意识到这是一件有如此高价值的文物。2002年,香港收藏家张永珍女士在苏富比拍卖行以4150万港币竞得此瓶,2004年将其捐赠给上海博物馆。
面对网友的质疑,上海博物馆相关负责人回应称,自蝠桃瓶入藏以来,便以其为元素开发文创产品,至今已累计有41种,包括丝巾、笔记本、保温杯等。蝠桃瓶发光立体冰箱贴是新近推出的,初衷是响应广大观众对文物冰箱贴的青睐。今年以来,冰箱贴大热,以发光、流沙、旋转3种样式最受欢迎,上博为此开发了近百款以文物为原型的冰箱贴,蝠桃瓶冰箱贴只是其中之一,内置灯光是为了更好表现陶瓷的莹润和光泽感。“在文创产品开发过程中,上博始终尊重历史,了解文物特质,并征询了捐赠人的意见。”
业内人士也就此争议发表了看法。一位文博领域负责文创的资深从业者表示,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次事件更多的是网友基于个人认知的片面解读。博物馆拥有对自己开发的文创和馆藏文物使用的释读权,对于文物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经历,公众可以更客观地去看待。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刘朝晖提到,中国瓷器在海外的使用与改装有长久的传统,在欧美,中国瓷器作为贵族喜好之物,常根据本地审美风尚、生活需求被重新装饰和改造,比如加上金属镶嵌以保护易碎材质、适应使用习惯等。同样,中国也会对西洋器物加以改装以适应本地需求,这是文化交流中的正常现象。
事实上,近年来各大博物馆利用馆藏文物进行二次创作,让文物“活起来”,已成为文物活化的风尚。文创开发本是让文物“活起来”的重要途径,但这种“活化”源于对文物内涵的深度挖掘,若忽视了对历史的敬畏之心,便容易引发公众的情感抵触。此次蝠桃瓶文创冰箱贴引发的争议,也为博物馆文创开发敲响了警钟,如何在创新与尊重历史之间找到平衡,成为博物馆文创开发亟待解决的问题。(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张晓涵)
更新时间:2025-07-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