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何以中秋丨团圆馍、中秋墨 探寻千年文化传承密码

每个月都有月圆之夜,为何中秋的月亮格外动人?月饼这种中秋特有美食的演变背后,是中华民族对团圆与丰收的永恒追求。中秋将至,让我们一同探寻舌尖上的文化密码。

视频加载中...

中秋节在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是四季中的秋季之仲,除了象征团圆之意,更承载了人们对丰收、幸福的祈盼。

陕西民俗专家 王智:中秋节和秋分很接近,另外和中国古代一个感恩土地庆祝丰收的秋社日有关系。我们中国是一个农业文明农耕为基础的国度,中秋节就是秋天过了一半,这时候恰恰是谷物成熟丰收再播种这一重要的时期,这时候丰收了就要感恩土地。中国人要遵守自然规律,中秋节就在这种自然条件下就催生了。

中国人讲究“月儿圆,人团圆”,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不仅体现了中国人的文化情怀,也是跨越时间不绝如缕的文化乡愁。自古以来,人们把这份乡愁寄寓在了月饼之中,把它当作吉祥、团圆的象征。在民间,也有着大量关于月饼的记载。

陕西民俗专家 王智:关中民间老百姓自古传说最古老的那个月饼,它有个名字叫团圆馍,这个团圆馍一般是有一个最大的,再有几个小的,象征着一家老少。里头还有月牙状的,还有圆状的。家里有几口人就把它切几块,如果远方游子还在外地,把这一块给他留上,用红绫子包上挂上等他回来吃,处处体现了团圆。

团圆馍,这个比月饼更早的中秋符号,承载着千年文化密码。它由白面制作,馅料为核桃、花生、芝麻,表面点缀着雪蒿装饰的月宫桂树。这种食物,不仅是味觉的享受,更是文化基因的传承。

随着时代变迁,花样繁多的月饼逐渐取代了团圆馍,但那份藏着同样团圆心愿的传统文化记忆却始终留在人们的舌尖上。

传统文化生生不息

历史脉搏跃动时代

当传统与现代相遇,当文化与生活共生,中秋佳节到来之际,各地更多传统习俗以不同方式诠释着中秋文化,让传统文化成为滋养文化自信的活水源头。

视频加载中...

眼下,在安徽黄山的老街上,为今年中秋节定制的两款“中秋墨”深受游客们的欢迎。制墨师傅将传统徽墨创新为月饼造型。“中秋团圆”“花好月圆”的描金字样彰显非遗质感,缠枝纹、回纹承载着吉祥寓意,展现了传统文化的韵味。

让老传统焕发新活力的不仅有中秋墨,在阜阳水街,一场火把节活动正热闹举行。这一中秋祈福习俗源自元代,多个火把依次亮起,如火龙蜿蜒穿行于市,古老的仪式成了现代中秋的别样体验。

阜阳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 李兴武:火把节的来历,距今已经将近800年时间了,每逢中秋佳节来临,人们为了庆祝丰收,为了祈求平安,为了家人的团聚,好多人就聚集在一块,利用田间的稻草麦秸、红薯梗,缠成火把,游走在大街小巷,互相祝福,共度中秋团圆。

月光与火光交相辉映,延续着千年的中秋祈愿。当月光洒向四川绵阳的罗浮山,古琴与洞箫合奏的《水调歌头》,拉开了一场穿越千年的古今对话。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 鲁炜中:古琴素有“圣人之器”的美誉,其音色清越圆润,恰好符合中秋赏月时追求的空明心境。唐代名琴“秋籁”的音色被形容为“微妙而细腻,圆润而绵长”,正是对中秋月夜最佳的音乐诠释。

在当地古街非遗市集里,与中秋相关的非遗技艺吸引着众人的目光。剪纸艺人红纸翻飞,“兔娃献月饼”作品线条细腻;葫芦烙画传承人以火为墨,嫦娥奔月场景在巴掌大的葫芦上跃然呈现。

这个中秋,人们从古人的诗文墨迹里,从古琴的悠扬音韵中,从非遗手艺人的手指间,触摸中秋文化的历史脉搏,感受传统文化的非遗魅力。

责任编辑:喻偌洢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7

标签:旅游   中秋   文化   团圆   中国   千年   密码   月饼   中秋节   传统文化   古琴   火把节   象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