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10月14日,一边是美国中西部的豆农站在金黄的田地里,望着堆积如山的大豆发愁;另一边,是满载黑麦粉的俄罗斯货车,从远东边境缓缓驶向中国。
两件事,两个方向,同一个信号:中国粮食战略的天平,正在悄然倾斜。
仍是10月14日,特朗普在社交平台上发飙威胁称,中国“故意不买美国大豆”,这是“经济敌对行为”,
甚至威胁要终止和中国的部分贸易往来,包括禁止美商进口中国的食用油。
“我们完全可以自己生产食用油,不需要从中国进口。”特朗普这话一出,美国农户估计更崩溃了——他们要的不是总统口中的“油”,而是中国订单里的“豆”。
毕竟中国不是美国食用油的最大卖家,美方主要是从加拿大、阿根廷等美洲国家买食用油。而长期以来,中国却是美国大豆的最大买家。2024年,中国从美国进口2700万吨大豆,占美国大豆出口的一半以上。但从今年7月起,中国主要粮食码头上,美国粮船的靠岸次数已经降为零。
而与此同时,来自巴西、阿根廷、乌拉圭的南美粮船一艘接一艘——粮食这东西,不会等人。市场的逻辑,总是比美国政客们的表态更诚实。
中方在这轮博弈的表现之所以这么稳,源于我们的提前布局.过去几年,中国在粮食进口布局上做了三件事:
第一,多元替代。南美大豆早已成主力军;巴西已经连续多年稳居中国第一大豆供应国,大豆对华出口占比达71%。此外,还有11国作为大豆进口的补充国,我方稳抓粮食安全,掌握战略主动权。
第二,供应链优化。进口结构从“集中依赖”变为“区域分散”;过去,美国大豆采购多由几家大型国企集中完成;现在,中粮、中储粮、九三集团、益海嘉里等企业各自与南美、黑海、东南亚供应商签约,形成“多点采购、错峰入港”的稳定机制。
第三,风险预防,即把粮食安全战略从“价格问题”升级为“国家安全问题”。《农民日报》于10月16日发文称,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一脉相连。
所以,当特朗普还在喊“谈判筹码”时,中方的“粮食地图”,已经悄悄重画完毕。如今的中方,早已不再被动“买粮”,而是在主动“配局”。
就在特朗普“咆哮”的同日,俄罗斯塔斯社发布了一条看似不起眼的新闻——俄罗斯首批4吨黑麦粉已装车,从远东启运中国。
4吨,说实话,在中俄贸易体量里连“开胃菜”都算不上。但关键不在吨位,而在信号。
这背后,是中俄5月签署、6月生效的《黑麦粉输华议定书》。俄方称,中国市场潜力巨大,将成为俄罗斯粮食副产品的重要出口方向。这意味着未来中国在俄粮食出口结构中可能占据更大份额。对中国而言,这条通道的打通,不仅是“新货源”,更是“新选项”,中国的议价空间也随之上升。
在全球供应链重构的大背景下,这样的“小动作”,其实就是一枚落地的战略棋。
从南美到远东,中国的粮路正在变得立体而稳固。把这两件事放在同一天看,对比就更明显了。
美国想用食用油做政治“筹码”;中国则用黑麦粉、南美粮船和贸易多边化,让筹码失效。
特朗普想打一场“豆子换谈判”的旧式贸易战;但这一次,对手已经不在旧战场上等着同其过招。
这一天,中方暂停美豆采购,俄方黑麦粉入华。这意味着,旧的贸易依赖正在瓦解,新的全球粮食格局正在生成。
过去,中国是买家,美国是卖家;今天,中国占据市场优势,是“分配者”,美国是“等待者”。当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喊”,中国在世界粮食市场上“走”。美豆滞港、俄麦入关,不只是粮食的流向在变,也是世界权力结构的流向在变。
更新时间:2025-10-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