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扎根云南10年:“土疙瘩”变“金豆豆”

【来源:昆明信息港_云南】

马丁·波拉克挑选咖啡豆。 供图

在昆明,街角巷尾的咖啡馆总能用一杯热饮治愈人心。与此同时,美国创客马丁·波拉克也用10年坚守,帮一颗云南小粒咖啡豆挣脱“廉价原料”的标签,带着山野的清新与茶的温润,香飘全球。

2014年,初到云南的马丁被泼了盆冷水。这位被云南咖啡“蓝莓风味”吸引而来的美国人,亲眼见到咖农将红透的咖啡果混装售卖,优质豆子和普通果实在麻袋里挤作一团,最终只能按斤贱卖。“明明是能惊艳世界的好味道,怎么能这样被辜负?”马丁蹲在咖啡树下,用蹩脚的普通话和咖农比画,得到的却是无奈的摇头:“我们不懂什么风味,能卖掉就行。”

那天傍晚,马丁跟着咖农老周回到山里的家,就着柴火灶煮的粗茶,啃着玉米饼子。老周指着窗外漫山的咖啡树叹道:“种了一辈子,这果子就像‘土疙瘩’,值不了几个钱。”这句话像一颗种子,在马丁心里扎了根。他当即决定:“我要留下来,和你们一起把‘土疙瘩’变成‘金豆豆’。”

扎根普洱的第一个月,马丁成了茶山“学徒”。皮肤晒得黝黑、裤脚沾满泥点的马丁,跟着咖农学习分辨成熟的红果,背着竹篓穿梭在坡地间采摘,甚至在加工场里跟着老师傅调试脱皮机。有一次,为了摸索日晒处理工艺,他在晒场守了三天三夜,盯着咖啡果从饱满鲜亮到干燥紧实,夜里就裹着毯子躺在竹席上,听着山间的虫鸣和咖啡豆发酵的细微声响。“那段时间,身上的咖啡香比香水还浓,连梦里都是豆子发酵的酸甜味。”如今回忆起往事,马丁忍不住笑了。

2015年,炬点咖啡实验室在思茅区的一个小院子里诞生。没有华丽装修,只有堆满麻袋的生豆、密密麻麻的实验数据和马丁手绘的风味图谱。为了打破种植端与市场端的隔阂,他于2017年发起“山人计划”,第一次邀请十几位城市咖啡师住进山里。城里来的年轻人带着专业的品鉴工具,山里的咖农捧着世代相传的种植经验,语言不通就靠手势比画,理念不同就蹲在田埂上争论,最终在加工坊里共同培育出第一批次风味独特的蜜处理咖啡。

“当咖农第一次喝到自己种的精品咖啡,眼睛都亮了!”马丁记得,老周捧着杯子细细抿了一口,反复咂着嘴:“这是我种的果子?怎么有股蜂蜜味?”那一刻,老周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来。如今,通过炬点的加工处理课程,老周不仅学会了精细化种植,还能对着品鉴表说出“果酸明亮”“回甘持久”这样的专业术语,他的咖啡果也以“林润庄园小蜜蜂日晒”命名,卖到了北上广深的高端咖啡馆。

十年深耕,马丁的“咖啡实验”结出了累累硕果。他主导的“云南咖啡风味地图”项目,汇集了上万组杯测数据,让云南咖啡的坚果香、柑橘韵有了科学注解。“老徐寨精品咖啡村”里,从孩童到老者都学会了冲煮咖啡。首届咖农冲煮比赛,村民端着自己冲泡的咖啡,自信地接受评委打分。

在今年的云南试点赛上,参与“山人计划”的秋珀庄园、昔归咖啡庄园等包揽冠亚季军,当马丁把获奖证书送到咖农手上时,大家围着他欢呼雀跃,有人激动地把他举了起来。

如今,炬点咖啡的店早已开进了昆明万象城,且在开业第2天就卖出上千杯咖啡。柜台里,“临沧紫陌”带着花果香,“龙潭赤”裹着火山岩的矿物质感,每一款咖啡豆都藏着茶山的故事。一位昆明市民喝着咖啡说:“没想到本土咖啡能这么惊艳,既有山野的清新,又有茶的温润,这就是云南的味道。” (昆明日报 记者何文静)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8

标签:美食   土疙瘩   云南   美国人   马丁   咖啡   昆明   咖啡豆   风味   山里   庄园   山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