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众多古文明,随着社会的发展,早已消失在这个时代。而中国虽经历无数王朝更替、外族入侵甚至近代挑战,却总能在挫折中重新崛起,展现出竹笋破土般的顽强生命力。
而这也是众多国际专家学者认同的观点,尤其是美国的学者们。
2023年一场国际学术研讨会,愣是被一位美国教授的发言“炸”成了沉默现场。芝加哥大学的汉学泰斗艾恺站在台上,身后的PPT就三页内容:左边是秦汉疆域图和欧盟地图的对比,中间是从甲骨文到简体字的时间轴,右边是孔子学院在全球的热力图。
等他慢悠悠说出“中国的崛起可不是运气,中国被全世界低估了”这句话时,台下几百号西方学者愣是没一个人接话茬。
这可不是某位学者一时兴起的感慨,这些年越来越多美国专家都在说类似的话......
华东师范大学的美国教授马奥尼吐槽西方总用零和博弈的角度看中国,伦敦政经学院的金刻羽拿着数据反驳“中国创新不行”的论调,高盛前总裁桑顿更是直言“低估中国就是自断后路”。
要知道这些人要么研究中国几十年,要么天天跟中美两国的实际情况打交道,他们的话可不是空穴来风。
艾恺教授更是个“中国通”,研究中国历史大半辈子,还拿过我国颁发的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他这辈子见多了西方对中国的误读,所以在研讨会上才会用近乎叹息的语气说,全世界都没看懂中国崛起的真正原因。
这事儿之所以能引发热议,就是因为连最懂中国的西方学者都站出来“纠错”了,咱们更该好好说说,中国到底藏着哪些被低估的实力。
艾恺教授在会上做过一个特别扎心的实验:让美国学生读17世纪莎士比亚的原版英文,再让中国学生读明代的《论语》注疏,结果中国学生的准确率高出整整60%。这事儿看着小,却戳中了中国文明最牛的地方,几千年没断过档。
咱们跟其他古文明比,简直是“活化石级别的存在”。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早就成了博物馆里的符号,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只留传说,古印度的文明断层更是明显。可中国呢?
从甲骨文到今天的简体字,不管朝代怎么换,文字这根线一直没断。就像艾恺说的,这种连续性不是偶然,是中国文明自带的“修复功能”,就算遇到战乱、侵略,总能在自己的文化根基上重新站起来。
位置的优势更是给这份韧性加了双保险,艾恺在书里分析过,中国的大江大河和广阔平原,不像欧洲那样被山脉海洋割得七零八落,天然就适合形成统一的文明。
思想上更厉害,儒家讲的“仁义礼智信”就像胶水,把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粘在一起,就算改朝换代,这套核心观念也没变过。明清交替的时候,儒学靠着地方士绅悄悄延续;近代被侵略的时候,“救亡图存”的呐喊里还是藏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老根儿。
最关键的是咱们不较真、能变通,《易经》里的阴阳辩证思想早就刻进骨子里了,不搞西方那种“非此即彼”的死理儿。就像艾恺说的,中国从来不用“真神”或者“上帝”解释世界,只信万事万物能自己调整、和谐发展。
这种思维放到现在,就是不盲目抄别人的作业,不管是搞改革还是搞建设,都得贴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这种能屈能伸的韧性,可比“运气”靠谱多了。
马奥尼教授在中国待了十几年,最看不惯西方说“中国发展是个谜”。他2025年在文章里直言:西方总爱用“民主vs专制”的框架套中国,却故意忽略了中国的治理逻辑,一切看结果说话。
这话真是说到点子上了,咱们的发展从来不是靠喊口号,全是实打实的“笨功夫”。
就说说科技突围这事儿,更能说明问题,华为被制裁的时候,3万工程师连续9个月泡在实验室,硬生生靠自研芯片杀出一条路;其他手机商进军手机领域不是一步登天,而是“小步快跑”,逼着整个供应链一起升级。
西方总说要靠“普世价值”,可中国直接用最接地气的办法办了件人类大事:给山里修路、给村里通电、给农户拉网线,再配套建产业链,让老百姓能在家门口挣钱。
7亿多同胞摘掉穷帽子,这可不是靠捐款或者援助堆出来的,是基层干部踏破鞋、农民流汗水干出来的。马奥尼说这是“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篇”,一点不夸张。
金刻羽教授总说,西方以为创新都是硅谷那样的“个人英雄主义”,却没看到中国的“系统优势”:国家有“新型举国体制”集中力量办大事,企业有“赛马机制”鼓励竞争,科研人员有“揭榜挂帅”的动力,这不就是把“选贤任能”的老智慧用到了现代科技上吗?
疫情防控更是两种思维的碰撞,有美国学者对比过中美应对方式:中国强调集体协调,社区干部、志愿者、医护人员拧成一股绳,最快速度控制住疫情;美国却搞得各自为政,连戴口罩都要争论半天。
这不是制度好坏的问题,是中国文明里“顾大局”的观念在起作用,我们国人遇到事儿不吵吵,先把问题解决了再说。这种务实劲儿,让中国在一次次危机里都能快速回血。
艾恺教授总说,西方最大的毛病是“极端化”,看什么都得分个敌友,所以才会把中国的发展当成威胁。可实际上,中国文明从根儿上就不喜欢“硬碰硬”,《易经》里的折衷和解精神,早就成了咱们待人接物的准则。
这种包容不是装出来的,是几千年沉淀下来的真格局。
先看文化影响,现在日本的和服、韩国的汉服、越南的科举制度残影,哪一样没有汉文化的影子?艾恺说这些国家的文化都是“年轻的中华文明变体”,这话没毛病。但咱们从来没说“你们得学我”,而是你愿意学就学,不愿意也能好好相处。
就像孔子学院在全球开了那么多,从来不是强迫别人学中文,而是给想了解中国的人搭个桥。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文化传播,比硬推价值观高明多了。
我们对外拓展经济合作,不是搞“新殖民”,而是真心实意帮别人修路建桥。非洲的铁路、东南亚的港口,都是当地急需的基础设施,这些项目没抢别人饭碗,反而创造了几百万就业岗位。
桑顿从商界的角度看得更明白,他说中国崛起不是“零和游戏”,而是给世界带来了新机会,西方国家不愿意干的基建活儿,中国干了;发展中国家需要的技术支持,中国给了。这种“共赢”思维,跟西方过去的掠夺式发展完全不是一回事。
最难得的是咱们不骄傲,就算现在经济、科技都上来了,也没说“我们是世界第一”。艾恺观察到,中国知识分子从来都是“百花齐放”,就算是某个学派的徒弟,也能去学其他学派的东西。
这种开放心态放到国家层面,就是愿意跟各国交流合作,就算被打压,也不会关上国门。华为被制裁了还坚持开放专利,中国芯片再难也没拒绝国际合作,这就是文明自信的底气。
艾恺教授的那句“中国被低估了”,与其说是提醒世界,不如说是给咱们自己提了个醒:咱们习以为常的东西,其实都是文明的宝藏,文字里藏着延续的密码,务实里藏着发展的智慧,包容里藏着格局的大小。
西方总爱用短期的眼光看中国,看到经济增速就喊“奇迹”,看到技术突破就说“威胁”,却没看到这背后是几千年文明的厚积薄发。中国的崛起不是“突然爆发”,是文明在合适的时代里,齐头并进的结果。
参考资料:
美国前驻华大使伯恩斯:中国实力远比想象的强大,我们不能再低估了.--2025-09-23 16:03·观察者网
更新时间:2025-10-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