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人文社
编辑 | 人文社
«——【引言】——»
这段时间,一条看似普通的金融新闻,引发了全球市场的震荡。
美国财政部在5月中旬披露,到2025年3月,中国大幅减持189亿美元的美债,持仓直接降到了7654亿美元。
这还没完,原本稳居第二大美债持有国的中国,位置也被英国挤了下来。
有些人看到这个消息可能会觉得没什么,就是数字在变而已。
但在金融圈子里,这件事的分量不亚于一块巨石砸进湖里,砸出了不小的浪花。
美债不是别的,是美国的“命根子”,我们作为长期大买家,这时候突然抽手,实在是耐人寻味。
背后是什么动机?美国又慌不慌?难道欠中国的钱不准备还了?
今天就跟大家好好分析一下。
其实,细心点的会发现,中国这不是头一次减持美债。
从2022年起,中国手里的美债就一直低于1万亿美元,一路往下走。
到现在为止,已经是连续三年“缩水”了。
这回一下子减持189亿美元,虽说表面是“调整配置”,但时机、幅度、节奏都让人觉得这是在传递信号。
但要说只是中国在减,那倒也不是,日本虽然还保持着第一的位置,但也在慢慢往下撤。
比利时、新加坡这些国家的美债持仓也开始波动,越来越多国家不再把“买美债”当成惯性动作了。
过去几十年,美国国债就像一张“超级信用卡”,全球各国把钱借给它,它就靠这笔“外债”去支撑全球布局。
可问题来了,美国这张卡,已经快刷爆了。
有句老话叫“债多不愁”,但那是老赖的逻辑,美国的债,是真的多。
根据美国财政部的数据,截至2025年初,美国总国债已经突破36.2万亿美元。
这可不是一个天文数字那么简单,它几乎已经到了“拖垮国家财政”的边缘。
按照国际标准,一个国家债务占GDP的比重不应超过60%,超过这条线,就意味着偿还压力太大,有违约风险。
而美国,轻松超过120%。
说白了,这已经不是借钱花的水平了,而是拿未来好几代人的税收去填今天的窟窿。
更严重的是,高额债务带来的“利息支出”正迅速吞噬美国财政的可用空间。
2024年,美国财政支出的利息部分高达8820亿美元,比整个国防开支还高,2025年预估会接近9520亿美元。
就这么个局面,美国还打算装作淡定,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
有学者居然还跳出来说,“美国是永续实体,债务没必要还清。”你要听着不认真,还真以为这是理论探讨。
但熟悉美国玩法的人都知道,这种“甩锅式”的说辞,多半是有官方背景的舆论试水。
换句话说,美国可能已经在试探,一旦赖账,世界能不能接受?
站在中国的角度,不减都说不过去。
这两年,美国在关税、芯片、制裁、台海等问题上轮番发难,表面说是“去风险”,实则是赤裸裸的打压。
美国动不动掀桌子,指着我们鼻子骂,反过来还要中国去当债主,天下哪有这么占便宜的好事。
美债减持,既是防风险的自然选择,也是战略反制的合理动作。
首先中国现在外汇储备超过3万亿美元,但一直以来对美元资产依赖太高。
美元虽然是全球通用货币,但它的发行机制、利率政策、政治干预都不受其他国家控制。
在当前地缘政治高度不确定的背景下,持有太多美债,就等于把命门交出去。
为了增强主动权,中国这几年在干两件事,一是买黄金,二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到2024年,中国央行增持黄金182吨,黄金储备超过2300吨,位列全球前五。
黄金的好处很简单,谁都赖不了账。
再就是CIPS跨境支付系统,这是我们自己的“结算通道”,不走SWIFT那一套,安全、稳定,不怕被卡脖子。
最关键的是,减持美债本身也是对美国加征关税的回应,美国拿贸易搞事,那我们就拿金融还招。
影响美债市场收益率,让美国财政部融资成本上升,这可比打嘴仗来得实在。
你要知道,美国财政部每年要拍卖几万亿美元国债,如果大买家不愿出价,那利率就得往上抬,抬高了之后,美联储的控通胀策略也会跟着乱套。
这就像打牌,中国不跟你吵,而是悄悄抽走一张你的底牌,让你出牌的时候忽然发现不对劲。
这回中国减持后,英国一跃成为第二大美债持有国。
有人可能会觉得,英国愿意接手,是对美国的一种支持。
但这理解有点太“天真”,英国这波增持很可能只是短期套利行为。
要知道,当前美债利率又高、又稳、又能锁定收益,对一些需要资金保值的资本来说,是个不错的选择。
但中长期来看,英国可没那个财力去接盘太久。
一旦美联储转向降息,这部分资金也许转眼就走,压根撑不起长期需求。
这场美债的“大逃杀”,才刚开始。
不过就在中国减持美债这事被媒体热议时,特朗普的声音又出现了。
他公开表示愿意访问中国,称“中美关系很重要”。
话说得轻巧,但谁不知道,这位老兄当年可是关税战的始作俑者。
过去几年,特朗普上台后对中国出口商品大幅加税,想用关税逼中国妥协,增加美国产品进口。
结果不但目标没实现,还把美国的通胀搞得一塌糊涂。
商品涨价、企业倒闭、老百姓日子难过,最后还是美国自己吞下了苦果。
如今,他急着说要“修复关系”,背后的算盘大家也能看穿,美债压力太大,美联储降不了息,而通胀又压不住。
想降息,就得压住通胀,想压住通胀,就得增加商品供给,想增加供给,就得放开进口。
这一环扣一环,绕了一圈,又得指望中国。
更麻烦的是,除了英国愿意配合,其他盟友一个比一个硬。
欧盟、印度、日本、韩国、墨西哥全都不愿和美国签不平等协议。
而这些国家看中国怎么做,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他们的策略。
如果中国“顶住”,他们就有理由不妥协,如果中国“松口”,他们也许就得重新评估。
所以说,特朗普这次的“愿访”,不是客套,而是实在扛不住了。
除了金融,中国还在稀土出口上握有重锤,实际上,中国早就开始限制关键稀土材料的出口。
美方这才发现,原来自己那些高精尖科技产业,居然这么依赖中国。
稀土这种东西,听着不起眼,却是手机、军用雷达、电动汽车、电磁武器的关键原料。
没有稀土,美国很多产业就是空中楼阁。
《南华早报》报道,美国多家科技企业因为稀土断供陷入停摆,甚至连转移到拉美、非洲设厂都解决不了问题,因为核心材料还是得从中国来。
光是看这点,美国也得收起一点傲气,哪怕嘴上不说,行动上也不得不低头。
这次中国减持美债,看似金融操作,实则是一场战略级别的“抽手”。
不再被动做大买家,不再捧着美国信用体系的“金饭碗”,而是用实际行动告诉世界,中国已经不打算继续为美国的“过度消费”买单了。
当一个国家敢于在关键问题上抽身,敢于在全球博弈中亮出底线,不只是维护自身安全,更是在重新定义游戏规则。
这不是摊牌,而是重新洗牌。
参考资料:观察者网——中国连续两个月减持美债,持仓创16年最低
更新时间:2025-07-0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