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舟九号发射成功,脑类器官芯片研究开启太空探索新篇

北京时间 2025 年 7 月 15 日 5 时 34 分,搭载天舟九号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遥十运载火箭于文昌航天发射场烈焰升腾、点火升空。约 10 分钟后,天舟九号与火箭完美分离,宛如挣脱束缚的雄鹰,精准进入预定轨道。随后,飞船太阳能帆板如灵动的羽翼般顺利展开,此次发射取得了圆满成功。

据悉,在此次任务中,空间站空间应用系统上行物资总重量达 776.5 千克,涉及空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空间材料科学、微重力流体物理与燃烧科学等多个领域的 23 项科学实验。在空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领域,除了脑类器官芯片研究,还将开展基于器官芯片技术的空间环境对人体血脑屏障的影响研究等实验。

脑类器官芯片研究堪称此次任务中的一大璀璨亮点。与传统硅基芯片截然不同,这种脑类器官芯片融合了多种先进生物技术,以人多能干细胞为源头,在仅如信用卡大小的芯片上精心构建出高度仿真的微型脑模型。它拥有丰富的脑微血管网络,以及神经细胞、免疫细胞和血脑屏障样结构与功能特征,能够精妙地模拟人脑复杂微环境和对外界刺激的响应。

首先,对于长期在轨驻留的航天员来说,深入研究空间微重力环境对人脑功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有助于精准预测他们可能遭遇的健康风险,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国际空间站已有相关报告表明,航天飞行会致使航天员出现认知障碍、失眠、恶心呕吐等症状。而掌握空间环境对血脑屏障等关键器官的影响,将有利于减轻并预防空间环境因素引发的中枢神经系统紊乱,保障航天员在执行任务期间的身体健康,确保任务能够顺利完成。

从更为宽泛的层面来看,这种仿生模型为生命科学、疾病研究和药物研发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手段和研究范式。相较于传统细胞培养和动物实验,它能够营造出更贴近人体的生理微环境,具备三维、动态和可视化的显著特点。这意味着,未来我们或许能够借助这一先进技术,在疾病建模、机理研究和药物研发等方面实现更大的突破,为地球上的患者带来更多的治疗曙光。例如,在攻克神经退行性疾病等难题上,脑类器官芯片研究有望提供新颖的思路和解决方案,最终造福全人类。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17

标签:科技   器官   太空   芯片   空间   环境   航天员   生命科学   屏障   生物技术   人脑   空间站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