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国庆中秋八天假,不出意外又堵上了。
交通运输部的数据在这儿摆着,全社会跨区域流动的人有24.32亿人次,国内出游也到了8.88亿人次,比2024年多了1.23亿人。
本来想错峰出门能避开拥堵,后来发现大家都这么想,不少高速提前两天就开始堵,网上说的“聪明人提前出发”,到最后才发现路上全是“聪明人”,这点估计自驾的朋友最有体会。
不光高速堵,公共交通的压力也一点没小。
广州南站国庆期间加了不少临客列车,凌晨的候车厅还是人满为患,平均一分钟就有一趟车检票,铁轨上这趟刚走那趟就接上。
检票的工作量一下堆起来,有些列车到了开车点票还没检完,只能晚点出发。
深圳北站更夸张,凌晨进出站的楼梯上全是人,延迟运营的地铁挤得跟上班早高峰似的。
最让人头疼的是停车场,旅客就算提前两小时出发,也可能在离进站口两公里的地方堵成红线。
说实话,各地提前做了不少预案,可架不住出游的人实在太多,公共交通这关还是没扛住。
为了避开公共交通的麻烦,自驾的人今年更多了,日均能到2.4亿人次,租车市场也跟着火,小微汽车一天租出去差不多65万辆。
本来选自驾是想图个舒服灵活,不用挤火车抢票,可大家都这么选,高速还是没躲开拥堵。
高德地图之前出的报告说,超七成自驾用户会提前1-2天错峰,结果全国高速的拥堵峰值比去年还提前了6小时。
如此看来,“错峰”其实变成了“换峰”,大家的预判太一致,反而拉长了拥堵的时间。
不过话说回来,自驾和租车的流行也不是没道理,现在人出去玩,更在意路上的体验,不想一出门就被挤得没心情。
自驾能随时停,租车也能根据人数选车型,比如家庭出游选个7座车,情侣出行选个小车,灵活性确实比公共交通高。
这两年新能源汽车多了,租车里新能源车的订单也占了不少,既能跑长途又省钱,算是戳中了大家的需求点。
玩的方面也有新变化,不再是扎堆往热门景区挤了,北京、上海、杭州这些城市还是热门,但游客不再只盯着核心景区,反而会去周边的古镇、文创园。
更明显的是“小众红城”的崛起,淄博就不说了,烧烤、琉璃火了这么久,现在已经是山东的热门游玩地;广西柳州靠一碗螺蛳粉,国庆也吸引了不少人;山西朔州的应县木塔,全木头搭建的,今年国庆来了3万多游客,还有海外的人专门来,这些小众地方能火,关键是有自己的特色。
淄博不只是卖烧烤,还把琉璃、八大局这些做成了文旅符号;柳州把螺蛳粉做成了千亿市场,游客来吃粉还能逛周边;应县木塔靠稀缺的建筑文化吸引人,而且来的人不只是看塔,还会在山西玩整个假期。
广东的杜女士一家就是这样,专门来感受山西的人文风情;河北的胡先生独自来体验北魏辽金文化,还说“很有意思”。
很显然,现在大家出去玩,不只是“看景”,更想“品文化”,这种需求让小众地方有了更多机会。
消费上的变化更明显,总花费看着不少,有8090.06亿元,比去年多了一千多亿,但人均每天才花113.9元,比去年少了13%,还没回到2019年的水平。
钱是怎么省下来的?看住宿和吃饭就知道了,热门城市的酒店、民宿生意差了不少,出租率降了15%-25%,反而网吧、露营地、洗浴中心里全是休息的人。
露营今年特别火,不少人自己带装备去,成本比住酒店低一半还多。
吃饭方面,地方菜的团购订单涨了不少,机关食堂15元自助、胡同里10块钱能吃饱的小馆子,比景区里的高价饭店受欢迎多了。
本来想景区饭店国庆能赚一笔,后来发现大家都不买账了,宁愿多走几步找实惠的。
这背后其实是年轻人的消费观念在变,95后、00后成了出游主力,他们手里不是没闲钱,就是不想花在没必要的地方。
宁愿把钱花在二次元玩偶、喜欢的明星周边上,也不愿为酒店的旺季溢价、景区的高价饭买单。
2019年的消费有点“凑活”,2023年又有点“报复性”,到2025年终于回归理性了。
说实话,这种变化对文旅市场不是坏事,能倒逼商家放下“假期宰客”的心思,多做些高性价比的服务。
2025年国庆还是没躲开“堵”,但出行、游玩、消费都有了新方向,自驾租车缓解了公共交通的压力,小众游分流了热门城市的客流,理性消费让大家花得更明白。
消费者和钱的流向可能不一样,但大家都在追求有价值的体验。
对文旅行业来说,这也是个信号,靠“资源多”“名气大”已经不够了,得靠“有特色”“高性价比”才能留住人。
更新时间:2025-10-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