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中东局势骤然升温,伊朗与以色列之间的冲突从长期的暗战转为正面交锋。
这场战争虽仅持续12天,影响远超中东边界。尤其是对于中国和俄罗斯,这场冲突不仅暴露了能源安全的薄弱环节,还为两国深化合作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1.1 霍尔木兹海峡的“命门”危机
6月13日,以色列对伊朗核设施发动空袭,拉开了冲突序幕。伊朗随即反击,动用导弹和无人机,战火迅速蔓延。
位于波斯湾的霍尔木兹海峡,作为全球石油贸易的命脉,首当其冲受到冲击。数据显示,这条海峡每日运送约2100万桶原油,占全球海上石油贸易的1/3。
然而,冲突期间,海峡航运几乎停摆,导致全球能源市场剧烈震荡。当天,国际油价应声上涨,WTI原油期货收于72.98美元/桶,布伦特原油期货收于74.23美元/桶,均创年内新高。
对于中国来说,这不仅是一场遥远的战事,而是关乎国计民生的现实威胁。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石油进口国,2024年进口量预计超过5.5亿吨,其中70%来自中东,且绝大部分依赖霍尔木兹海峡运输。
海峡受阻,直接打乱了中国的能源供应链。专家估算,若海峡关闭一个月,中国每日将损失约1000万桶石油,足以让沿海炼油厂和工业区陷入停滞。
1.2 马六甲困局的阴影
如果说霍尔木兹海峡是中东的命门,那么马六甲海峡就是中国的命门。90%的中国海上贸易需经过这条狭窄水道,包括从中东进口的石油。
然而,美国近年来频频提及战时封锁马六甲的可能性。2025年3月,美国《国防授权法》明确要求制定封锁方案,五角大楼的推演显示,美军只需调动航母战斗群和潜艇,就能掐断这条生命线。
伊朗以色列冲突的爆发,让中国决策层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海上能源通道的脆弱性已成国家安全的最大隐患之一。
这种双重威胁——霍尔木兹的战时中断和马六甲的潜在封锁——迫使中国重新审视能源战略。依赖海运的风险已不容忽视,陆上通道成为破解困局的必然选择。
2.1 中俄蒙天然气管道的加速推进
面对海上能源的危机,中国迅速将目光投向俄罗斯,尤其是中俄蒙天然气管道项目“西伯利亚力量2号”。
这条管道计划从西伯利亚气田出发,穿越蒙古戈壁,最终抵达中国东部,年输气量可达500亿立方米,约占中国天然气消费量的15%。
早在2025年4月,蒙古议会已通过管道过境决议,环境评估也随之启动。然而,由于价格谈判和蒙古的地缘摇摆,项目进展一度缓慢。
伊朗以色列冲突的爆发,成为打破僵局的催化剂。5月,中俄签署联合声明,承诺“巩固全面能源合作伙伴关系”,并明确支持管道项目。
俄副总理诺瓦克表示,双方已完成可行性研究,领导人要求加快谈判。能源专家指出,中东局势的动荡让中国意识到,时间比价格更重要。
哪怕在价格上做出一定让步,也要确保管道尽早落地,以对冲海上风险。
2.2 天然气战略的民生意义
天然气不仅是工业命脉,也关乎千家万户。2024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已达3800亿立方米,其中进口占比超过40%。
随着“煤改气”政策推进,北方冬季取暖对天然气的需求激增。然而,海上LNG(液化天然气)运输同样受制于霍尔木兹和马六甲的不确定性。
一旦供应中断,城市居民可能面临寒冬无暖的困境。相比之下,陆上管道的稳定性无疑是
3.1 “向东转”的关键一击
对于俄罗斯而言,中东冲突是天上掉下的馅饼。近年来,受西方制裁和乌克兰危机影响,俄罗斯对欧洲的天然气出口大幅萎缩。
2024年,俄对欧天然气供应已降至300亿立方米,远低于2019年的2000亿立方米峰值。失去欧洲市场后,中国成为俄罗斯能源输出的最大希望。
伊朗以色列冲突导致的油气价格飙升,让俄罗斯看到了机会。中国对陆上能源的迫切需求,与俄罗斯的“向东转”战略不谋而合。普京敏锐地抓住这一时机,推动与中国的能源合作进入快车道。
3.2 北极与远东的能源蓝图
除了“西伯利亚力量2号”,中俄还在北极和远东地区展开更广泛的合作。北极LNG-3项目计划通过北极航道向中国输送液化天然气,运输距离缩短30%,预计2030年前投产。
此外,远东地区的油气资源开发也在提速。俄方统计,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蕴藏着超过1.5万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储量,足够支撑两国未来几十年的合作。
这些项目对俄罗斯意义重大。一方面,它们将过剩产能转化为现金流,缓解财政压力;另一方面,北极航道的开发还能提升俄罗斯在全球航运中的话语权。
4.1 “能源走廊”的战略构想
中俄能源合作的深化,不仅仅是双边事务,而是关乎整个欧亚大陆的格局。通过管道和北极航道,两国正构建一条横贯大陆的“能源走廊”。
这条走廊将俄罗斯的资源禀赋与中国市场需求紧密连接,形成一个相对独立于西方的能源体系。
中亚国家也嗅到了商机。哈萨克斯坦提出扩容现有管道,土库曼斯坦则表示愿为中俄项目提供过境便利。
蒙古虽在管道谈判中态度摇摆,但面对中俄的巨大市场,最终还是选择了合作。这意味着,一个以中俄为核心的能源共同体正在萌芽。
4.2 金融与科技的协同效应
能源合作还带动了其他领域的协同。中俄计划扩大本币结算,2025年人民币在两国能源贸易中的占比有望从15%提升至30%。
这不仅能降低美元依赖,还能为人民币国际化铺路。同时,在智能电网、氢能等技术领域,两国也在探索联合研发。
2025年的伊朗以色列冲突,已随着停火画上句号,但其引发的思考和行动才刚刚开始。
中国从这场战火中看到了能源安全的紧迫性,果断调整战略,转向陆上通道;俄罗斯则借机巩固与中国的纽带,在全球博弈中找到新的立足点。
中俄的携手,不仅改变了两国自身的命运,也为欧亚大陆乃至世界格局注入了新的变量。
更新时间:2025-07-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