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不少人做完体检,都会在报告单上看到“息肉”二字——肠息肉、胃息肉、胆囊息肉,还有女性的子宫内膜息肉……这些“不速之客”,仿佛也成了现代人身体中的“常客”,是不是很普遍?
那么从中医的角度看,这些息肉究竟因何而来?
其实,息肉并不是突然冒出来的独立疾病,它们更像是身体内部失衡后发出的“信号”,是一种整体功能异常在局部形成的表现。中医看待它们,往往会从“体质”这个根本层面去理解。
所谓体质病,就是说你身体的“土壤”出了问题,才会长出这些“多余的庄稼”。
我们的身体依赖气血津液的正常运行和脏腑之间的协调配合。如果某些机制长期失调,津液凝聚便成“痰”,气机阻滞可成“瘀”,久而久之,痰、气、血互相搏结,停滞在某处,就形成了息肉。
这好比一段河道水流不畅,泥沙不断淤积,最终堆出一个小洲。人体也是如此,气血津液流通受阻,便易结成病理产物。
那么,这些息肉到底与哪些脏腑、哪些体质关系更密切呢?
首先要说的是脾胃。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是水谷精微输布的枢纽。现代人饮食不节、嗜食肥甘,易损伤脾胃。脾虚则运化无力,水湿内停,聚而成痰,痰湿蕴结于胃肠,久而久之便形成胃息肉、肠息肉。
所以这类患者常伴有腹部胀满、大便黏腻、舌苔厚腻等痰湿内阻之象。
其次,胆囊息肉往往与肝胆有关。
肝主疏泄,胆附于肝,贮藏和排泄胆汁。若情绪抑郁、压力过大,导致肝气郁结,疏泄失常,胆汁排泄不畅,久而成瘀,瘀浊凝滞于胆囊,便易形成息肉。因此疏肝利胆、行气化瘀是常用的治疗思路。
再说子宫内膜息肉,这与女子胞宫的功能密切相关。
胞宫主月经和孕育,需依赖肾气的充盈和肝血的调畅。若肾气不足,肝血瘀滞,或脾虚湿阻,导致痰瘀互结,冲任失调,则容易使瘀血、痰湿附着于胞宫内壁,形成息肉。所以调理往往需从补肾、疏肝、活血、化痰多方入手。
可见,无论是胃肠息肉、胆囊息肉还是子宫内膜息肉,从根本上讲,都与气滞、痰湿、血瘀密切相关——它们是同一机制下的不同表现。
气机不畅为初始之因,痰湿内停为中间之果,血瘀成形则为最终之局。这三者互为因果、彼此交织,形成各类息肉。
因此中医治疗息肉,绝不是“一切了之”,而是要从根本上调整产生息肉的体质。
治病必求于本,需疏畅气机以解郁结,健脾祛湿以化痰浊,活血化瘀以通脉络。
例如半夏厚朴汤、保和丸可用于脾胃痰湿;柴胡疏肝散、金钱草利胆方有助于疏通肝胆;桂枝茯苓丸、少腹逐瘀汤则常用于调理胞宫瘀阻。临床需根据具体病位与体质配伍用药。
当然,除药物之外,更需生活方式的配合。
保持情绪稳定,使肝气条达;饮食有节,减少湿热痰浊的生成;适当运动,促进气血流通。这些看似简单的生活细节,才是改善体质、杜绝息肉再生的根本之道。只要让人体内部的“河道”保持通畅,不再淤积浊物,各种息肉自然难以生长。
所以说,认清体质、整体调理,才是中医应对息肉的核心智慧。
——————
我是河南公立三甲医院的中医杨小平,与各类肝胆脾胃病打交道已有四十多年了,也经常做各类癌症/肿瘤术后中药调理,如果你有相关问题,可以说说。
(注:文中提到的中药须在有经验的医生指导下使用,一定不要自行用药。)
更新时间:2025-08-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