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早期体重管理与成年心肾代谢健康,来自牟建军教授团队的研究

近年来,肥胖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的重大挑战。尤其在中国,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超重与肥胖的患病率持续上升。预测到2050年,我国成年人超重/肥胖率将超过60%,青少年和学龄儿童的比例也将达到30%左右。这一趋势不仅意味着心血管疾病负担将空前加重,也将导致糖尿病、慢性肾病等代谢性疾病的大幅增加。上世纪九十年代提出的“心血管事件链”理论强调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等传统的危险因素作用,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肌、肾脏组织重塑,导致靶器官结构和功能损伤,最终造成心、脑、血管、肾脏并发症。而这一理论对于“代谢紊乱”的重视不足,未能充分体现肥胖的致病作用。近年来,美国心脏协会提出的心血管-肾脏-代谢(CKM)综合征概念,强调肥胖、糖尿病、代谢紊乱以及慢性肾病与心血管疾病的相互作用,这一视角为我们重新审视肥胖在慢病链条中的作用提供了新框架。

在这一背景下,近期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牟建军教授团队基于“汉中儿童高血压研究队列”长达36年的随访研究,在Diabetes Care发表了重要成果。研究纳入近2000名儿童青少年,随访至中年期平均48岁,根据体重指数(BMI)从儿童期到成年期的变化分为持续正常、新发超重、持续超重和体重恢复四组。结果显示,那些儿童期体重正常但成年期超重或儿童至成年期持续超重人群,中年期发生中晚期CKM综合征的风险显著增加,相关的代谢因子和靶器官功能也显著异常;儿童期肥胖者如果在成年前恢复到正常BMI,则其风险与持续正常组相当。这一结果首次清晰描绘了BMI动态变化与中年期心肾代谢健康之间的关系,提示儿童肥胖并非不可逆的宿命,早期干预和体重管理能够有效“打断”危险进程。

肥胖在CKM综合征发生发展中的核心作用

从机制上看,肥胖在推动CKM综合征的发生发展中起着核心作用。首先,脂肪组织是重要的内分泌器官,过量脂肪细胞抑制脂联素,分泌IL-6、TNF-α等炎症因子,导致慢性低度炎症,损害血管内皮功能,加重胰岛素抵抗,激活RAAS、交感活性。其次,脂肪异位沉积是关键病理环节,如心脏周围脂肪可促进心肌纤维化,肾窦脂肪沉积可增加肾小管间质损伤,血管周围脂肪则加速动脉粥样硬化。

此外,肥胖还与氧化应激、线粒体功能障碍密切相关,这些改变不仅促进心肌重构、左室舒张功能障碍和肥厚,在肾脏还会导致足细胞损伤、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加快肾单位丢失和肾小球硬化。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儿童期肥胖可能通过表观遗传修饰形成“代谢记忆”,在成年后持续影响基因表达和代谢通路,造成血压、血糖、血脂异常的长期易感性。团队的研究结果恰好验证了如果生命早期超重或肥胖得不到纠正,将在中年表现为心、肾、代谢的多系统损害;反之,若在成年前恢复正常体重,则可有效消除这种不良效应。这一认识,进一步凸显了“早期干预”、维持全生命周期健康体重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研究对公共卫生策略和政策制定的启示

研究发现对于公共卫生策略和政策制定有着深远的启示。首先,生命早期应成为肥胖干预的重点窗口期。青少年时期的体重控制不仅关系到当下健康,更决定了成年后心血管、肾脏和代谢疾病的风险。此外,研究结果打破了“儿童肥胖注定导致成年高风险”的宿论,只要通过早期积极干预完全可以降低未来疾病负担。其次,肥胖防控应从单纯医疗问题转变至社会与政策层面。学校是重要的干预场所,健康饮食教育、日常体育活动、规律作息管理都需要制度化落实;社区层面,应强化公共健康资源供给,创造便于运动和健康饮食的环境;家庭层面,父母的饮食行为与生活方式对孩子影响深远,家庭教育必须纳入肥胖干预体系。第三,在国家战略层面,我国“健康中国2030”已将慢病防控作为核心任务,而此次研究为其提供了坚实的本土证据,提示必须把儿童肥胖防控纳入慢病防控的前端,通过早筛查、早干预、早管理实现心血管风险的整体下降。

肥胖防控需要从多维度发力

第一,科研层面要深入探索肥胖逆转后的长期获益机制,尤其是表观遗传修复、炎症反应缓解等方向,以期形成更具说服力的生物学证据。

第二,临床实践中要建立覆盖儿童—青少年—成年的全生命周期肥胖管理路径,强调连续追踪和个体化干预。同时,医疗和公共卫生机构应改变对儿童肥胖的消极态度,充分利用科学证据向家长和社会传递“早期干预可逆转风险”的积极信息。

第三,政策层面应推动跨部门合作,教育、医疗、体育、食品产业等均需协同,打造“无缝衔接”的肥胖防控网络。

此外,随着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的发展,精准预测和干预儿童肥胖风险将成为可能,为公共卫生策略提供更加个性化和高效的工具。总之,儿童期肥胖防控不仅是医学问题,更是社会和国家的战略问题,事关我国未来几十年的心血管健康水平。牟建军教授团队的研究为这一战略提供了科学支撑,也为全球应对肥胖流行提供了中国方案。

专家简介

牟建军 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学位,博士生导师 现任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病医院副院长 中华预防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中国卒中学会高血压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高血压分会副主委 中华心血管病学会高血压学组委员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常委 国际心脏研究会中国分会委员, 美国心脏病学会Fellow(FACC) 欧洲心血管病学会Fellow(FESC) 陕西省心血管病学会副主任委员 西安市心血管病学会主任委员 中华高血压杂志常务编委 中国循环杂志编委 美国《高血压杂志》中文版编委 主要研究方向:盐敏感高血压发病机制研究;高血压临床与基础研究;心血管疾病易患因素识别与防治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负责多项国家“863”“973”、科技部重大专项和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发表SCI学术论文100余篇,包括Lancet,J American society nephrology,Hypertension,eClinicalMedicine等。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获陕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5

标签:养生   体重   教授   团队   生命   健康   肥胖   高血压   中国   心血管病   儿童期   儿童   公共卫生   肾脏   脂肪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