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文创作激励计划#
如今许多家庭都感到相当焦虑,一方面是关于如何抚养孩子,另一方面是孩子该上什么样的大学——当然,这其中更多涉及的是孩子的未来究竟会怎样。我想这是很多家庭关心的一个基本问题。我也一直在研究这方面的一些事情。其实对一个家庭来说,学校教育固然重要,考大学也很关键,但在孩子与父母相处的过程中,孩子真正应该从父母身上得到的是什么呢?是良好的物质条件、好的房子,还是物质之外的东西?
今天我想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因此我的研究聚焦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亲的价值。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个是巴菲特的故事,它告诉我们父亲应当做些什么;第二个是父亲能够带给孩子最大的价值在哪里;第三个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成长模式是否存在规律可循;第四个是家庭的价值;最后是几点结论与建议。

一、巴菲特做父亲的故事
巴菲特是世界十大富豪之一,今年97岁了。巴菲特有两个故事引人注目,一个是对待女儿的,一个是对待儿子的。这两个故事分别反映出父亲在与儿女相处过程中应当怎么做。
第一,教育女儿的故事。
1952年,巴菲特的第一个孩子——女儿苏珊出生,当时他账户里有10万美金,但他却只从二手市场花五美金买了个摇篮。有人问他怎么这么小气,这和很多父母总想把最好的物质条件给孩子的做法正好相反。巴菲特说,我要让孩子从小过朴素普通的生活,慢慢培养她某些东西。
随着孩子长大,孩子想要一辆玩具车。巴菲特就跟孩子讲,你想要这辆车可以,但你要自己去劳动,去挣钱。当时做一件家务一般是150美分,他说作为父亲,多给女儿加50美分,于是女儿就同意了。女儿在冬天顶着寒风擦窗户,小手冻得通红,小脸也冻得通红。即使这样,女儿还是坚持做家务,擦桌子、扫地,最后终于用自己挣到的钱买到了那辆车。当女儿拿到车子时,巴菲特问她:“你觉得别人给你的东西吃着香,还是自己挣来的东西吃着香?”女儿看着父亲点点头说:“当然是我自己挣来的东西吃着香。”这就是巴菲特对待女儿的方式。他在这个过程中给了女儿两样东西:一是让女儿有机会参与一些事务,二是教女儿较早体验挣钱这件事。其实成长过程不仅仅是要获得物质,还要获得体验。获得物质很重要,获得体验更重要。这是巴菲特的做法。
第二,教育儿子的故事。
巴菲特的儿子长大后也想买一个玩具,于是巴菲特对儿子说,你可以到邻居那儿修草坪挣钱,并给儿子买了一台除草机。儿子刚开始用除草机时,把邻居的花草都除坏了。巴菲特就陪着儿子挨家挨户去道歉,然后和儿子一起给邻居的草坪重新种上花草种子,还义务为邻居修剪草坪作为补偿。这个过程让儿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要自己承担,不要乞求别人的怜悯。这就是巴菲特培养孩子的方式。
巴菲特虽然有钱,但不乱花钱,他较早地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和赚钱能力。当他把85%的资产捐出去时,有人问他的女儿怎么想。他女儿说:“我的父亲做他该做的事,他教我们做我们该做的事。最终我们在他的引导下都成功了。”这就是巴菲特教育子女的两个故事。

二、巴菲特教育子女的价值在哪里?
巴菲特教育子女的方式与一般父母不同。大多数父母有了钱之后往往会说:“我一定要让孩子过上好日子,我小时候受过苦,绝不能让孩子再受苦。”这是中国新一代父母常挂在嘴边的话。但巴菲特不是这样,他小时候也吃过苦,8岁就开始上街送报纸,很小就出去打工。而当他有钱之后,他反而训练孩子自食其力,让他们去锻炼,比如擦窗户、修剪草坪。巴菲特给予孩子的正是这样一种体验。
然而,巴菲特在给孩子体验的同时,有一点始终没有丢掉,那就是指导。他懂得孩子如何在过程中克服困难、一步步取得进步。他既把温情带给孩子,也把体验带给孩子。对比那些仅仅给予孩子物质满足的父母,这之间有什么不同?所以有时候,即便拥有了金钱、财富和权力,但孩子却没有出息,也许正是因为我们仅仅用物质去教育孩子。这一点,恐怕是很多家庭未能做到的事情。
三、孩子该怎么长大?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确实需要大人的照顾。比如当他们需要我们拥抱的时候,我们要给予足够的拥抱;当他们年纪小、缺乏知识和能力时,大人需要抚养他们。而在成长的过程中,巴菲特其实回答了一个问题:究竟是直接把物质给孩子,还是在孩子获得物质之前,先让他们拥有体验的权利和机会?
我记得日本有一句话:爱孩子,就让孩子去远行。远行的目的是什么?正是为了给予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体验。这一点恐怕是很多家庭没有注意到的——孩子成长到底需要什么?我们当然需要好的物质条件,需要好的辅导班,需要好的老师,也需要好的居住环境。但比这些更重要的,是孩子的思考能力和体验能力。然而在父母的意识中,往往忽略了一点:为孩子创造体验,这一点恰恰是中国父母容易忽视的。这也是我们从巴菲特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所得到的一种启发。
所以我想说的是,为什么很多富裕家庭的财富难以传承?财富传承的背后,如果没有智慧,就很难传承;财富传承的过程中,如果缺乏人生体验,就很难传承;财富传承的过程中,如果孩子没有对人生的历练,同样很难传承。这就是巴菲特带给我们的启示。

四、现在的家庭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
当我们提到家庭时,家庭需要父母相爱,需要父母努力打拼,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这一点是没有错的。但如果我们仅仅把物质条件放在第一位,只注重物质条件,而忽略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体验和精神层面的培养,恐怕就很难让孩子拥有一个真正良好的成长过程。
巴菲特不仅回答了在成长过程中父母给予孩子体验的重要性,他也告诉我们,能力的培养要尽早开始。这一点恐怕是许多父母需要吸取的一个经验。另外,我们看到现在的学校教育往往单纯是学知识,为了考试,考试是为了取得好成绩,为了上好学校,而上好学校又是为了将来找好工作。但在这个过程中,做人的基本本分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回应——这些都需要人性能力的提升。如果忽略了人性能力的培养,就很难解决孩子长远成长的问题。
因此,我今天谈到巴菲特的例子,实际上正是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我想值得很多父母去反思。
五、结论和建议
通过巴菲特教育孩子的方法,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两个结论。
第一,父母确实应当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成长环境和住房,这是父母尽职尽责的表现。
第二,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比提供物质条件更为重要的是给予他们生活的体验,包括对赚钱能力的体验,以及人生中各种酸甜苦辣的体验。这不仅是一份礼物,也是孩子所拥有的宝贵财富——这一点恐怕是许多父母尚未意识到的。
因此,我想提出两点建议。
第一个建议是给父母的:在满足孩子必要的生活需求基础上,父母应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孩子获得更多体验。可以经常带孩子去博物馆参观,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做事,并引导他们分享自己的体会与感悟。这些做法对孩子的成长十分有益。
第二个建议是针对孩子的:在成长过程中,孩子不应只是一味索取,也要学会付出。通过丰富的体验,培养健全的心智模式,这才是孩子健康成长最需要的东西。做到这一点,孩子和家庭才能持续幸福,人性才能不断提升。
更新时间:2025-10-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