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新初一生的家长,最近我也收到了不少姐妹发来的“哀嚎”信息——
初中第一次月考成绩单,真是惨不忍睹啊。
我家情况也差不多。
我们班有个家长小群,大家的期待值已经从小学时的“能不能上90分”,瞬间降到了——“别倒数就好”“别是个位数就好”“能超过平均分就谢天谢地了”。

最近我也陆续收到Joshua的成绩单。
他所在的班级,整体难度确实比较高,所以他的成绩也只能算中规中矩。
面对一个逐渐进入青春期的孩子,训斥肯定会伤感情,可什么都不说也不行。
所以我换了个思路,这番话也是我对“月考考砸”的心声吧。

坦白说,我反而觉得,初中第一次月考,考砸了并不是坏事。
因为这场考试,是孩子真正意识到——
小学和初中,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我经常跟姐妹们说(也包括对我家两个孩子说):
小学阶段的成绩,往往具有很强的“欺骗性”,
而初中第一次月考,就是让这个假象彻底破碎的时刻。
比如:
小学靠“文科思维”学数学的,这次大概率要翻车;
平时做题不打草稿、过程随手写的,这次也会栽;
英语和语文平时积累少的,这次会被狠狠敲打;
觉得粗心马虎没关系的,这次卷面分数会让你明白,考场才不讲感情。
……
其实早在去年,我就听不少广州家长说过一个“传统”:
初中第一次月考,必有暴击。
现在轮到自己孩子亲身经历,也算是早有心理准备。
因为考都考完了,成绩也就那样了,生气和焦虑都没用啊。
关键在于:怎么陪孩子复盘。
所以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聊聊:
初中第一次月考后,家长到底该怎么陪孩子一起,迈过去!

小学阶段考砸了,你是不是也习惯对孩子说,“你就是太粗心了”“不认真”?
或者孩子也可能很习惯回复你说,“我就是看漏题了”“我就是不小心”?
但到了初中,这些理由就彻底失效了。
因为那些所谓的“粗心”,往往都是学习方法出了问题。
你可以随便拿一个学科知识点,问问孩子:
“这个概念你是理解的?它说的是什么意思?”
很多孩子小学时成绩不错,其实是靠记忆和套路在支撑。

到了初中,这套体系很快就会失灵。
因为初中题目的知识密度更高、题型变化更多、考察要求也更复杂。
这意味着——
要是思维还掉链子,那就更难考出成绩了。
从现在开始,升级学习方法是很必要的。
那初中生的学习方法,高阶段位是什么呢?
比如,让孩子现在开始学习一个非常经典、实用,而且在哈佛大学也广泛应用的学习策略——
SQ3R学习法

△记录在哈佛官网的“学习法”
它是一个专门针对阅读与理解教材内容的学习策略,能帮助孩子从“被动输入”变成“主动思考”,让学习更高效、更有深度。
这不仅适用于文科,也一样适合理科方面的自学和预复习。
那要怎么做呢?我们来拆解一下SQ3R代表什么。
S—Survey(浏览)
初中生了,可千万不要再一上来就死读书。
平时阅读文本的时候,先“浏览”整章内容:
看标题、小节、插图、练习题,形成对整篇内容的全貌感。
这能帮助你快速区分重点与次重点,建立知识框架,而不是碎片化地东记记西背背。

Q—Question(提问)
在浏览的过程中,带着问题去学。
看到不理解的地方,就写下疑问:
“这个概念是什么意思?”
“这个定理能用来解决什么问题?”
这些问题会成为后续学习的导航。
特别是数学,搞懂这些定理、概念的推导过程,熟悉每一个小问题,基础题才不会丢分啊!

R—Read(阅读)
带着问题去读,把阅读从“输入”变成“探索”。
此时的重点不是通篇划重点,而是去找答案。
其实背后锻炼的,也就是孩子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带着问题去阅读,而不是空荡荡的大脑……!!

R—Recite(复述)
合上书,试着自己讲出来。
可以口头讲、也可以写下来。
这一环是检验理解最关键的步骤。
如果讲不清楚,就说明没真的懂!!

R—Review(复盘)
最后一步,是间隔复习。
不要学了不复习,要保持间隔复习的频率。
可以把之前的问题写在卡片上,定期抽查,尝试回忆答案。
这样才能真正形成“长时记忆”,而不是考完就忘,短期记忆靠不住呀。

先说一个结论:“看完了”和“掌握了”,根本不是一回事。
很多孩子可能会有一种错觉:“我看过一遍了”“我听懂了”“我划过重点了”,就代表自己掌握了。
但其实很多孩子只是停留在:我对这知识点挺熟悉的,可是却没有真正理解透彻。
心理学里有个著名现象叫:达克效应,指的是:
能力有限的人,往往高估自己的能力。
看笔记、划重点、反复读教材,会让人产生一种虚假的掌握感。
就像看了好多遍游泳教程,真下水时才发现自己根本不会游。
所以,为什么有些孩子看起来天天在学习,但一到考试就脑袋空白?
因为他们只是在进行被动输入而已!
小学可能被动输入影响不大,初中因为考试密度和难度上去了,一下子就暴露了!
因此,初中的学习,一定要掌握主动输出的方法,从“看懂了”转变成“掌握了”,可以让孩子尝试这样做:
自己出题并写答案
换个角度,像老师一样思考:我会怎么考呢?
这样的训练,能帮助孩子真正理解知识逻辑,才能彻底跟“死记硬背”说再见!!

用卡片写知识点与例题
别让知识堆在脑子里变成“一锅粥”,把它们拆开、写下、再串起来,这样记得更快,也更容易看出逻辑联系。

讲出来(哪怕讲给空气听)
把知识讲出来,是检验是否真正理解的最好方式。
能讲清楚,才算真正学明白。
画思维导图、做小测验
通过思维导图列知识框架,可以让知识结构持续复现,记得更牢、更透彻。

听课时,同步做笔记
一边听、一边看、一边写,调动大脑的多个感官通道,让学习更高效。
只看不记、只听不写,都没有“听看写”并行高效。

以上这些练习,都是心理学上最强的记忆机制——
主动回忆(Active Recall)
科学研究早已证明,主动回忆的效果远超被动阅读!
它不仅能提高记忆的持久性,还能让知识真正刻进大脑,不会那么早就被遗忘掉。
进入初中后,相信你和我的感受是一样的,学习的难度和密度都在成倍增加。
考试考砸了,我们带孩子一起回顾考前半个月看看,孩子到底是以什么样的学习节奏,来准备考试的?
我那次跟Joshua说,我觉得他并没有真的很重视这次考试,也是包括了学习节奏的混乱。
也许你的孩子也在“救火式学习”——
今天哪个科目有测验就突击哪个,明天换个老师布置作业就临时抱佛脚。
这种状态下,孩子看似在学,其实只是被任务推着往前走。

学习节奏被外部驱动,而不是自我规划的结果,就是:
越忙越乱,越学越焦虑;
复习总是赶不上考试;
永远处在“昨天刚学,今天就忘”的循环中……
长期以往,怎么可能保持考试的稳定发挥呢?
因此,我们要告诉孩子,时间管理的关键,是“预判”。
初中真正的时间管理,不是每天盯着钟表算分钟,而是要建立预判能力。
孩子需要通过这次的复盘,慢慢学会三件事
① 看懂一周节奏表
哪天科目多、哪天作业多、哪天会考试,考试的范围……要能预判。
这样才能安排出复习缓冲区。
② 把任务“块状化”而不是“线性化”
比如,做作业、整理错题、背诵、预习,不要排成一条长长的清单。
要按类型分区,集中完成,形成自己的大脑“劳逸结合”的切换节奏。
③ 学科要盯好“关键突破口”
不要追求每科都学一点,而要有主线目标。
知道自己的优势、弱项,非常重要!
比如这周数学主攻几何,语文主攻阅读,定好关键突破口,只干一件事,才能看到明显的进步。
一旦建立起学习管理的节奏感,孩子的学习才能从“被动应付”进入“主动掌控”的状态,才会真正跟得上初中的学业标准。


不管成绩如何,第一次月考都结束了,接下来还会有第二次、第三次,第N次考试。
唯有平常心,才能走得远。
初中的考试,至少在中考之前,都不是一场“输赢之战”,而是一面镜子。
若遇到“暴击”,也不是打击,而是提醒。
它提醒我们:从小学到初中,孩子不只是换了一所学校,更是踏入了一个全新的学习生态。
知识密度更高、节奏更快、挑战更复杂。
但这并不是焦虑的开始,它是成长的起点。
当孩子能从一次月考中,学会反思、调整、坚持、再出发,那这场“考砸”的意义,就远远超过分数。
毕竟,学习的意义,并不由成绩单定义,而是——
孩子在挫折里,学会了修复、思考、前行的力量。
越挫越勇,也是初中生的必修课!
互勉,yours,萌芽。
作者萌芽,港大毕业,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理事、国际积极心理学协会会员,曾居香港,现居广州,畅销书《教养力》《这样养育,孩子才有自驱力》作者,育有两男孩,希望与你一起做自驱型养育父母,培养有自我驱动力的孩子。
更新时间:2025-10-2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