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风情 | 如皋专业剥蟹人

【来源:江海晚报】

丹桂飘香,菊花盛放,北风起,蟹脚响,到了吃螃蟹的最佳时节。饭店早茶店的商家们,忙得脚不着地,竞相推出了各种花样的蟹黄包,笑迎各地的宾朋,同时也忙坏了专业的剥蟹人。

前天,老同学相约去水绘红楼吃早茶。一走进大厅,就被一群围观的人群所吸引,踮脚一看,原来大家是在看剥蟹。早听说如皋有专业的剥蟹人,今天还是第一次见。只见剥蟹人围坐在一张长4米、宽1.5米的长条桌旁,戴着花帽、蓝色口罩和白色手套。我们一边拍照,一边询问。

常在饭店吃饭的人都知道,剥蟹是件麻烦事,一只三四两的螃蟹装在盘中,忙活老半天,吃点蟹黄和蟹肉,剩下的蟹脚之类的就甩在盘子里,满手腥味,一不小心还沾在身上。即便这样,人们请客吃饭时,总少不了清蒸螃蟹这样的大菜。味蕾的记忆真是了不得,难怪当年的苏东坡,这位天才的馋嘴太守,曾为了这口腹之欲,欣然写下了“堪笑吴中馋太守,一诗换得两尖团”的句子,在他眼里,一首诗的清雅,抵得上一对肥蟹的实在。而今,我们无须以诗相易,只需静坐于此,便有剥蟹人以其技艺,为我们换来这盘中的美味无穷。

你看他们专注的神情,掰、剪、挑、剔,行云流水的动作,从蟹脚开始,首先掰下八只长脚和两只大钳,用一把寻常的剪刀将蟹脚的两头剪去,留下中间扁扁的一段,接着把那一段段平放在案板上,用特制的带滚轮的“蟹碾子”,不紧不慢地一滚,里面一段完整而莹白的蟹脚肉,就被挤了出来,而且不沾一丝壳屑。这“滚脚取肉”的工序,我们前所未见,真是神奇,把一件烦琐的事,变得优雅从容而且快捷。

被剪去长脚和大钳的螃蟹,只剩下圆圆的蟹身,这是师傅们的重头戏,因为蟹黄是金贵的,不能散,蟹肉是洁白的,不能混。她们用15厘米长、上面扁下面尖的不锈钢“蟹针”,先剔除圆外脚跟部的肉,神奇的“蟹针”像是在敲小拨浪鼓,针下像飘着雪片。只听轻轻“咔嗒”一声,蟹壳应声而开,坦荡荡地露出了满腹的“皮内春秋”,师傅们小心翼翼地先剔去蟹肺,直至剔得干干净净,再剔蟹黄和蟹肉。师傅的手,稳得像外科医生,准得像绣花姑娘,橙红鲜亮的蟹黄,洁白晶莹的蟹肉,分装在两只大盘中,金是金,银是银,特别喜人。

我看着师傅们的手,指节因长年累月的重复劳动,有些粗大变形,皮肤是松弛的,手背上布满了细密的被蟹壳尖刺划出的旧痕新伤,指甲修剪得极短,边缘磨得光滑发亮。可就是这样一双手,经过20多年剥蟹的磨炼,在坚硬的、张牙舞爪的甲壳之间,显得如此灵巧镇定。他们懂得螃蟹肌理骨骼间的一切秘密,古时“庖丁解牛,官知止而神欲行”“技进乎道”,也不过如此。

师傅们正常忙碌一天,每人能剥40斤左右的螃蟹,能剔出12斤到13斤的蟹黄和蟹肉,他们在的这家店两个月左右就要剥掉五吨多螃蟹。

当我咬起带有姜醋的蟹黄包时,那极致的鲜在舌尖炸开,我仿佛品味到了许多东西,有江河的鲜美,有苏东坡那心满意足的喟叹。有《红楼梦》中藕香榭的螃蟹宴,贾宝玉那句“泼醋擂姜兴欲狂”的酣畅。

如今的剥蟹人,将剥蟹的功夫发挥到极致,让寻常客人从容地品尝到细细打磨的滋味,它比蟹黄本身更醇更香,也更值得回味。

文:严世进

图:如皋发布

编辑:黄梦倩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1

标签:美食   如皋   风情   专业   江海   蟹黄   蟹肉   螃蟹   师傅   太守   蟹壳   早茶   满手   金贵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