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山水间的家》走进邛崃,撒贝宁、袁姗姗、李敬泽“组队”探秘邛崃乡村

9月5日至7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摄制的大型文旅探访节目《山水间的家》,将镜头对准成都邛崃市夹关镇熊营村。主持人撒贝宁,嘉宾袁姗姗,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家 、文学评论家李敬泽组成 “山水小分队”,深入田间地头,沉浸式体验邛崃乡村魅力,解锁这座村庄的生态之美、产业之兴与文化之韵,带领观众直观感受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邛崃实践。



“这里的景色太美了!” 刚踏入熊营村,嘉宾们便被眼前的景致打动。



初秋时节,熊营村依旧被绿意包裹 —— 层层叠叠的茶山梯田蜿蜒起伏,如大地舒展的绿绸;远处青山如黛,云雾似纱萦绕其间,白墙黛瓦的现代化新村镶嵌在山水之间,一幅 “村在林中、房在景中” 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



这份生态之美,源于熊营村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作为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村庄被群山环抱,水系蜿蜒穿村,独特的地质资源孕育出勃勃生机。“当年陆游在邛崃任职时,曾留下不少咏叹此地的诗词,‘烟雨千峰拥髻鬟,忽看青嶂白云间’,如今看来,诗里的景象就在眼前。” 嘉宾的感慨,更让这份自然之美多了几分文化厚重感。




“茶叶是收入保障,猕猴桃是增收新路!” 村民高莉的一句话,道出了熊营村产业发展的核心。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邛崃黑茶” 与 “邛崃猕猴桃” 不仅是当地的 “金字招牌”,更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 “引擎”。



谈及邛崃茶历史,嘉宾们打开了话匣子:“邛崃自古产茶,唐代陆羽《茶经》中‘万担茶乡,唐代闻名’说的就是这里,它还是世界黑茶的发源地之一,被誉为‘中国黑茶之源’。” 行走在茶田间,茶农忙碌的身影随处可见,在高莉的邀请下,嘉宾们戴上采茶装备,跟着村民学唱采茶歌,仔细采摘 “一芽一叶”,还走进茶叶交易市场,感受热火朝天的交易氛围。



眼下正是猕猴桃丰收季,高莉家的果园刚接到 300斤订单。嘉宾们立刻投入采摘工作,看着枝头缀满的 “绿宝石”,真切体会到丰收的喜悦。据介绍,依托5000余亩茶田和1000余亩猕猴桃,熊营村正打造 “茶旅融合” 新业态:黑茶公园、黑茶博物馆已成为文化地标,景观茶田加速建设,游客可采茶、制茶、研学,还能入住茶园民宿,伴着茶香入眠,“以茶兴旅、以旅促茶” 的模式让乡村旅游愈发红火。



“最忙的时候一天有一两百人来游玩,大家钱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红火!” 作为返乡创业青年,高莉不仅见证了村庄的变化,还开起民宿参与乡村旅游,成为产业发展的 “参与者” 与 “受益者”。



有了文化的浸润,乡村才真正有了根。 在熊营村,浓厚的文化氛围给嘉宾们留下深刻印象。茶山上,采茶歌随风飘荡;茶田边,村文联的文艺乐团正演奏《庆丰收》,二胡、笛子、沙锤齐上阵,奏响 “大地交响曲”。



2023年,熊营村成立四川省首个村级文联,如今已有100余名成员。“村里一直有文化氛围,戏曲、唱歌、书画都有村民自发组织的队伍,文联成立后,把大家更好地聚到了一起。” 村文联成员介绍,每逢节假日,文艺团会自编自导自演《采茶姐妹上茶山》《六个老头庆丰收》等节目,还会拍摄短视频宣传家乡美景。



嘉宾们也主动参与其中:不仅加入了“乐队”演奏,还为村庄录制了推介语 —— 这些推介语将生成二维码,嵌入茶田间,游客扫码就能聆听熊营故事。“从‘种土地’到‘种文化’,村民成了自己文化的讲述者和传承者。”



撒贝宁感慨,这片景观茶田不仅是产业地标,更成了展现乡风文明的 “立体窗口”:村民用文字记录茶田四季,用乐器奏响劳作欢歌,用山歌抒发对土地的热爱,让文化从书本走向田间,从村民共享走向外界共赏。



三天的探访中,嘉宾们还参与了茶田开垦与茶叶栽种,并写下标志牌,寄托对熊营村的美好祝愿。



对于这座村庄的未来,他们也给出了真挚期待:“今天的熊营村不仅做到了以果富民、以茶兴业,而且打造了茶旅融合、文化新生、生态新景于⼀体的创业‘新磁场’, “希望这里能守护好生态与文化,让‘茶旅融合’的绿色引擎持续发力,把‘高颜值’的风景转化为‘高价值’的发展动能,让村民和游客都能享受田园与现代生活的交融。”。


据悉,

本期《山水间的家》将在

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播出,

更多邛崃的生态之美、

产业之兴与文化之韵,

敬请期待!



- END -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9

标签:旅游   邛崃   乡村   央视   贝宁   李敬泽   文化   嘉宾   村民   猕猴桃   文联   村庄   田间   生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