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咖啡的价格,正在中国市场掀起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2025年11月24日,蜜雪冰城旗下全资咖啡品牌幸运咖宣布全球门店数量突破10000家,正式成为国内第三个迈入“万店俱乐部”的现磨咖啡品牌。
这一里程碑不仅标志着幸运咖成功杀入咖啡第一阵营,更折射出中国平价咖啡市场的巨大潜力。
与此同时,邻国日本的7-11便利店早已用单日狂销300万杯、全年卖出11亿份的成绩证明,低价咖啡从来不是简单的价格厮杀,而是一门值得深挖的生意经。

平价咖啡的崛起
如今的低价咖啡赛道,早已不是连锁品牌的独角戏,跨界玩家的涌入让战局愈发激烈。
2025年,中国咖啡市场迎来了一个分水岭。幸运咖仅用约10个月时间就实现了门店数的翻倍增长,使其万店目标提前达成。
社交平台上,网友晒出的外卖订单显示,经平台补贴后幸运咖两杯咖啡总价仅3元,近乎“白送”的价格让其快速抢占下沉市场,最终实现万店规模的突破。

库迪则将低价作为常态化策略,2025年10月推出的“经典咖啡5.9元”活动覆盖4款美式,这种全年无间断的优惠让其在存量市场中持续收割客流。
另一个连锁品牌挪瓦咖啡则走出差异化路线,通过“便利店联营”模式降低成本,搭配0脂拿铁等健康产品,不仅实现部分门店日均杯量700-1000杯的成绩,全球门店数也突破7800家。
跨界玩家的入局则让价格战进一步升级。
新茶饮品牌古茗用2.9元的限时咖啡撕开市场缺口,凭借自身的门店网络和用户基础快速渗透;
京东旗下“七鲜咖啡”以9.9元双杯美式套餐将单价压至5元内,依托电商平台优势实现线上线下联动;
折扣零售品牌好特卖更狠,选用悦鲜活牛奶为原料的美式仅售3.9元,用“高性价比+高频消费”的组合在上海门店打开局面。
就连便利店巨头7-11也加入战局,江苏地区“周一咖啡日”活动中,美式和拿铁第二杯加1元即可购买,折算后单杯仅4.5元,用场景优势巩固了消费粘性。
值得注意的是,这场价格战已蔓延至精品咖啡领域。
星巴克、Manner等原本定位30元价位的品牌,也不得不通过平台满减、第二杯半价等方式降低门槛,低价化已然成为全行业的共识。

国内巨大的增长空间
品牌们集体押注低价咖啡,核心逻辑在于中国咖啡市场巨大的增长潜力——这里既有未被充分挖掘的消费需求,也有不断扩容的市场空间。
最直观的潜力来自人均消费量的巨大差距。
有一组数据表明,2024年中国年人均咖啡消费量是22.24杯,而卢森堡达到2844杯/年,芬兰1212杯/年,欧美国家普遍在600杯以上,即便是近邻日韩也有300-400杯/年。
咱们做个对比类推:2024年,中国人均咖啡消费仅22杯,按照全国14亿人粗略计算,中国一年共喝掉约311亿杯;数据显示,日本人均是340杯,以其1.25亿的人口基数,全国年消耗量就达425亿杯——几乎是中国1.1倍。
换句话说,日本用不到中国1/11的人口,喝掉了比中国还多的咖啡。如果把中国的人均水平提升到日本的高度,总消费量将瞬间放大到4760亿杯,相当于再长出15个今天的中国市场,巨大留白一望即知。
另有一组数据显示,众所周知,韩国是全球领先的咖啡消费国之一。根据国际咖啡组织(ICO)及多家市场调研机构的数据,韩国人均年咖啡消费量达到405 杯,中国 2024 年的人均年消费量仅为22 杯,不足韩国的 5%。由此得知,人均年咖啡消费量韩国是中国的20倍。
这意味着只要消费习惯养成,中国咖啡市场容量将呈指数级增长。

与此同时,中国咖啡市场的增速远超全球水平,自2010年起消费量年均增速超15%,远高于全球2%的平均增速,2023至2024年产业规模从2654亿元增至3133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7.14%,这种强劲增长态势为低价咖啡提供了肥沃土壤。
消费群体的扩容和场景的延伸更让市场充满想象。
年轻群体无疑是消费的主力军,他们对便捷性、创新性的需求推动了“咖啡+文旅”“咖啡+非遗”等多元场景的发展;而下沉市场的爆发更成为新增长点,三线及以下城市门店数量快速增长,县域市场人均消费增速也在持续增长。
产业端的活力则为市场提供了坚实支撑。
目前中国咖啡相关企业超25万家,仅今年前10个月的注册量就超过去年全年。本土品牌通过高性价比、密集布局形成了独特优势。
随着供应链的成熟、消费习惯的养成和市场培育的深化,中国有望在未来成为全球最大的咖啡消费市场。

慢工出细活
面对白热化的价格战,有很多品牌陷入“低价-亏损-降质”的恶性循环,但日本7-11的咖啡神话证明,低价的核心是“性价比”而非“低价低质”,其“慢开发、高性价比、强场景”的逻辑,这也正是国内品牌需要学习的精髓。
7-11的成功首先源于对产品的极致打磨。
据悉,为了做好一杯便利店咖啡,它花了整整3年时间——联合富士电机定制专业咖啡机,筛选行业顶尖咖啡豆,反复推敲每一个细节,最终实现“5-7元单价+媲美连锁品牌的品质”的组合。
这种“不急躁”的产品理念,与国内部分品牌急于通过低价抢占市场的心态形成鲜明对比。
要知道,消费者选择低价咖啡,是希望用更少的钱买到合格产品,而非牺牲品质的“便宜货”,幸运咖能实现万店规模,也离不开蜜雪冰城在原料采购、门店运营上的长期积累。
场景化运营则是711的另一大法宝。
它精准抓住日本人快节奏的生活需求,推出“咖啡+面包”的早餐组合,让咖啡从单纯的饮品变成生活刚需,这种场景绑定大大提升了复购率。
这一点对国内品牌极具借鉴意义,当前年轻消费者不仅需要便宜的咖啡,更需要适配不同场景的咖啡——早餐时的便捷搭配、办公时的提神需求、社交时的颜值担当,只有找准场景痛点,才能让低价咖啡摆脱“一次性消费”的困境。
更值得学习的是7-11的“制造型零售”思维。
作为日本零售业的标杆,7-11的自有商品占比高达一半甚至一半以上,通过深度参与供应链各个环节实现成本控制和品质把控,这也是其能维持“低价优质”的核心秘诀。
国内品牌当前的低价多依赖补贴和规模效应,若想长期发展,必须像711一样,在供应链、产品研发上建立核心竞争力,从“价格竞争”转向“价值竞争”。
正如711创始人铃木敏文所说:“我们唯一的竞争对手永远是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而非同行的价格。
中国咖啡市场的低价混战,本质上是市场培育的必经阶段,而日本7-11早已走过相似的道路并形成成熟方法论。
明年3月,我们将组织日本研学活动,带领企业家前往日本,深入考察7-11等企业的经营之道,探寻低价咖啡背后的长期主义逻辑。对于想要在咖啡赛道立足的品牌来说,这趟研学或许能找到从“混战”走向“长红”的答案。
更新时间:2025-11-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