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窗外暮色渐沉,家住上海郊区的王阿姨正准备晚饭。她习惯性地拧开酱油瓶,却突然记起几天前女儿的话:“妈妈,听说不吃酱油和味精,血压会很快降下来,你要不要试试?”
王阿姨顿时疑惑起来,明明家里长辈做菜就爱放调料,难道这些年吃酱油和味精,真让自己的血压“高高在上”?其实,最近“戒掉酱油和味精,血压能马上降低”的说法在网上也火了起来,有人信以为真,有人嗤之以鼻。

到底这种说法靠谱吗?背后有什么科学依据?没了酱油和味精,血压真的能立刻下降吗?今天,我们就带你一起揭开真相,告诉你血压管理的正确打开方式。
酱油和味精作为中餐烹饪的经典调味品,几乎家家必备,但它们常常因“含钠高”而受到健康质疑。其实,几大权威机构,多次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联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居民通过酱油和味精等调味品摄入的钠盐,约占每日摄盐总量的27%~35%。而钠的摄入过量是导致高血压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明确指出,每日食盐(包括各类钠盐调味品)摄入应不超过5克。

上海交大相关研究团队在实验中发现,部分志愿者在不改变其他饮食结构的情况下,暂停摄入酱油与味精2~4周,平均收缩压下降了3~8mmHg。但是,影响血压的因素很多,比如总体饮食习惯、遗传、体重、运动等,仅仅“停用酱油、味精”起到的是有限协同作用,并不能“马上就让血压大幅降低”。
南京大学医学部的临床随访结果也显示,单纯去掉酱油和味精的降压作用,需要搭配整体限盐、控体重等措施,持续3个月以上,效果才更明显。
也就是说,虽然酱油、味精中的钠对血压会有一定影响,但“一下子不吃,血压立刻大幅下降”的说法,属于夸大其词。而且,酱油、味精虽然含钠,但量控制得当时,是健康饮食的组成部分之一。

很多人关心:如果长期不用或少用酱油和味精,身体到底会发生哪些变化?上海交大的研究和多项流行病学资料给出了较为权威的答案:
血压确实有下降趋势。上海交大队列研究显示,坚持减少含钠调味品,两周后部分被试血压平均下降2~5mmHg,若全程搭配无盐饮食模式,下降可达8~10mmHg。但这种效应属于中长期渐变,不会“立刻见效”。
味觉敏感度提升。习惯性少盐或去掉味精后,2~4周内唾液中味觉受体敏感度提升,人的口味会变得“更淡”、更容易尝出食材原味。
心血管风险下降。权威循证医学数据显示,每减少每日1g钠盐摄入,心脑血管疾病风险下降8%~15%。减少酱油、味精是限盐生活的一环,对高血压及并发症有积极影响。

部分人适应过程会有不适。刚刚去除酱油、味精时,很多人会抱怨菜品寡淡、食欲下降。但通常2~3周后多数人能自然适应,甚至更喜欢清淡饮食。
与其盲目拒绝一切酱油和味精,不如学会科学选择和合理用量:
优先选择低钠、减盐版调味品。市面有“减盐酱油”“无味精”产品,减钠含量15%~40%,有助于降压又不失风味。
严格掌握用量。每勺酱油(约10ml)含钠约250mg,每勺味精含钠100mg左右。建议每餐每人总调味品不超过2小勺,尤其高血压患者更要精打细算。
多尝试天然提鲜法。用洋葱、番茄、大蒜、蘑菇、柠檬等天然食材增鲜,可以大幅减少酱油、味精用量,使饮食更加健康。

全家一起慢慢减少钠摄入。不要突然“断掉”所有调味品,可以每周递减10%~15%的用量,让味蕾慢慢适应,降低失败和反弹率。
重视整体饮食结构。“控盐”是高血压管理的基础,还要同时搭配高钾蔬果、低脂全谷物、规律运动、适当减重等多元健康生活方式。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高血压防治指南(2019版)》
《世界卫生组织钠盐与健康报告》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血压干预试验汇总报告》
《联合国营养与健康白皮书(2021)》
更新时间:2025-10-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