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姆供应商不好当!有友食品被欠款1.4亿,到底咋回事?

一提到泡椒凤爪,估计不少人第一反应就是“有友”。作为咱们国内“泡椒凤爪第一股”,有友食品靠着这一口酸辣劲,火了几十年,早就成了追剧、野餐的必备零食。可谁能想到,这位“凤爪大佬”最近却因为抱上了山姆的“大腿”,陷入了甜蜜的烦恼——山姆是帮它把销量做上去了,却压了它1.4亿的货款,这钱比它半年的净利润还多,占了营收快九成,差点把资金链逼到悬崖边。

这事得从有友食品的“中年危机”说起。早年间,有友全靠沃尔玛、家乐福这些大商超和街边便利店过日子,渠道铺得广,生意顺风顺水,“有友凤爪”的名号也越叫越响。可这些年不行了,大家都习惯线上购物,线下商超的人流越来越少,加上良品铺子、三只松鼠这些新品牌抢市场,有友的营收连续两年下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就在这时候,山姆向它抛来了橄榄枝。对有友来说,山姆简直是“救命稻草”——山姆的会员都是一二线城市的中产,购买力强还认品牌,正好是有友想抓的客群。合作一开始,效果确实爆炸:有友的营收和利润直接涨了40%,一款“脱骨鸭掌”在山姆月销3000万,成了新爆款。有友本来以为能靠山姆翻身,可转头一看账单,心凉了半截。

2025年中报一出来,有友1.56亿的应收账款里,1.4亿都来自山姆,占比快九成了。更要命的是,这1.4亿比它同期的净利润还高,相当于卖了半天货,钱全在山姆账上趴着,自己一分没拿到不说,还垫了一大堆成本。为啥山姆敢欠这么多钱?核心就俩字:强势。

作为零售巨头,山姆早就把“话语权”攥得死死的。它给消费者的印象是“质优价廉”,可这便宜不是自己贴钱,而是从供应商身上挤出来的。一方面要压价让供应商让利,另一方面还得拖账期,一般超市账期也就30-60天,山姆直接给到60-90天,甚至有时候能拖到120天以上。这意味着有友得先自己掏钱买鸭掌、加工、运到山姆仓库,等卖完了,还得再等三四个月才能拿到钱。卖得越多,垫的钱就越多,资金周转越来越费劲。

为了缩短账期,有友都被逼得去搞光伏项目了。因为沃尔玛有个“供应商减排激励”计划,供应商要是投钱搞节能减排,就能换账期缩短。有友本来就缺钱,却不得不硬着头皮投钱建光伏,陷入了“越缺钱越要花钱”的怪圈。这哪儿是合作,简直是被牵着鼻子走。

有人可能会问,有友就不能不跟山姆合作吗?还真不行,因为它早就把“宝”全压在山姆身上了,这背后是它自己的两大硬伤。首先是渠道太“偏科”,线上渠道收入只占6%,大部分生意还靠线下。以前靠传统商超,后来商超不行了,就只能指望山姆这种大型会员店,一旦山姆卡脖子,根本没别的路可走。

其次是产品太单一。这么多年,有友就靠凤爪打天下,虽然也尝试过别的品类,但都没做起来。现在年轻人不光要好吃,还讲究健康、多样,有友的产品创新一直跟不上,除了老粉,很难吸引新消费者。在这种情况下,山姆能帮它卖爆一款产品,它自然舍不得放手,哪怕被压款也得咬牙坚持。

其实不止有友,好多供应商跟山姆合作都得面对这种“双刃剑”。山姆能给你流量、帮你造爆款,但代价就是利润被压缩、资金被占用。去年就有供应商吐槽,跟山姆合作毛利率得砍一半,账期还长,小厂根本扛不住。但对有友这种遇到增长瓶颈的企业来说,明知是块“烫手山芋”,也得接过来,毕竟能活下去比啥都重要。

现在有友的处境,给所有传统食品企业提了个醒:把所有希望寄托在一个渠道上,就是在走钢丝。想破局也不难,关键得补自己的短板。线上渠道得赶紧发力,直播电商、社区团购这些新玩法都得试试,不能再守着线下不放;产品也得升级,要么搞健康化改良,要么开发新口味、新品类,不能总靠老款凤爪撑场面。

至于跟山姆的合作,也不是要彻底掰了,而是得学会“制衡”。可以借着山姆的流量把品牌打出去,再把客户引流到自己的线上渠道,慢慢降低对山姆的依赖。同时多开发几个类似的大型渠道,比如盒马、 Costco ,分散风险,这样下次再谈合作,腰杆也能硬一点。

说到底,1.4亿的欠款只是表面问题,背后是传统企业转型的必经之痛。有友作为“泡椒凤爪第一股”,有几十年的品牌底子和稳定的老客户,只要能在渠道和产品上早点破局,未必不能摆脱现在的困境。毕竟,靠别人“输血”不如自己“造血”,这个道理,在哪行都通用。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3

标签:美食   山姆   欠款   不好   供应商   食品   凤爪   渠道   产品   品类   传统   品牌   净利润   中产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