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医生,我每天早上五点就出门快走一小时,这天气是不是还可以继续?”
一位68岁的退休工人在检查心电图前这样问。
天气越来越热,尤其是入伏前后,身体不是没反应,只是很多人不愿承认热对身体的挑战已经超过了平时能承受的水平。
年纪一大,不仅基础代谢慢了,心脏的泵血能力、血管的弹性、神经调节系统也都变得迟钝。
这种情况下如果生活方式没有做出任何调整,只维持原有习惯,很容易让热成为压垮身体的负担,特别是对那些心脏本就不太稳定的人。
很多事在别的季节无伤大雅,但在伏天一做,可能就是一次猝发事件的起点。
最常见的问题,就是大清早就去剧烈晨练。很多老年人把晨练当作一种信仰,觉得太阳没出来空气最好,是锻炼的黄金时间。这个观点在春秋季可能还算成立,但入伏后情况完全变了。
早上四五点钟,空气湿度高、气压低,气温虽然没上来,但氧气含量偏低,尤其是在城市中,这种时间段的空气并不如想象中“清新”。
更关键的问题是,人在刚起床后交感神经尚未完全激活,心率还处在夜间休息状态,突然开始快走、打拳、压腿甚至爬坡,心脏短时间要完成剧烈的负荷转换。
对年轻人而言问题可能不大,但对心脏供血本就偏弱的老年人来说,这种刺激非常危险。
有的人一早上出门,刚运动二十分钟就开始胸闷、喘不过气,回家坐着不动还以为是天气太闷,其实是心肌短暂缺血。
再加上入伏之后湿度高,汗排不出去,体温调节失衡,体内循环负荷加剧,运动不仅没起到锻炼效果,反而让身体陷入应激状态。运动不是不能有,但一定得换时间,缩强度。
中午之前做点轻活动,量以不出汗或微微出汗为限,哪怕只是室内拉伸也远比晨跑安全。
另一个常被忽略的风险是突然进入温差大的环境。
不少老年人出门在外,走在三十多度的大热天里,进商场、进银行、进地铁后立刻感到一阵凉意,觉得舒服,但这股凉气对心血管系统是冲击。
血管在短时间内从扩张到收缩,血压骤然波动,尤其在颈动脉、冠脉区域变化最明显。
这种时候心率调节跟不上,血流速度骤变,可能诱发心律紊乱或者血压脱控。
有的人不当回事,以为空调凉快是好事,但坐进去没十分钟就开始冒冷汗、心慌、眼花,那其实是微循环系统出现障碍。年纪越大,这种切换带来的影响越大。
不是说不能吹空调,而是不能“跳温度”。
出门在外尽量穿透气不贴身的衣服,随身带块薄巾遮阳,进室内要适应十分钟以上再坐定,尤其是喝水、进食这类活动,不要刚进空调房就立刻开始,给身体一点缓冲时间才是保护。
不在于温度本身,而在于变化的速度。
第三点是不少人不自觉地犯错——等口渴了才想起来喝水。很多老人不爱主动喝水,一来怕上厕所多,二来觉得自己不渴就是不缺水。
可一旦到了入伏,出汗量明显上升,不管是否明显出汗,身体在蒸发的水分一直在加快流失。
口渴是脱水的后反应,等出现这种感觉时,体液的流失早已对血容量造成影响。
血液一旦浓缩,循环阻力增加,心脏负担加重。心功能差的人,这时候最容易出现胸闷、乏力、心跳紊乱,严重时甚至诱发心衰。
水喝少还会造成电解质紊乱,尤其是钾和钠的比例失调,直接影响心肌细胞的正常工作节律。
正确做法不是渴了才喝,而是定时定量,每小时至少补水一百毫升。
水不用太多,不需要一口气灌下去,更不要一次喝冷饮,那样反而容易刺激胃肠和心率,喝温水、常温水最稳妥。
老年人白天不出门时也别忘了主动饮水,这比补钾、吃保健品更直接有效。
最后一个问题,是情绪激动或过度劳累。很多人不理解情绪和天气有什么关系,其实高温本身就是一种外部刺激,会加剧情绪波动的生理基础。
人一旦热起来,交感神经被动兴奋,肾上腺激素上升,血压偏高,心率加快。
如果这时候再遇到激动、发怒、受惊、委屈之类的情绪刺激,心跳突然加速、血管痉挛、心肌耗氧量暴增,很容易形成应激性损伤。
再加上高温下休息不足、夜间难以入睡,这些疲劳因素叠加,更容易让本来就功能低下的心脏崩溃。
很多人明明前几天都还挺好,突然某天暴怒或熬夜,就发作了急性心梗,其实前期身体早就拉了警报,只不过一直没听懂。情绪本身不可控,但可以减少触发机会。
心脏不好的人,入伏以后必须减少接触高负荷信息、不要参与需要激烈沟通的场合,也不要过分投入体力劳动。
哪怕只是帮家里人多洗了几件衣服、多扫了一次地,在这个时间段也可能成为压垮心脏的引爆点。身体的极限往往不在看得见的地方,而是藏在那些“我还能坚持一下”的判断里。
真正决定老年人心脏能否挺过一个伏天的,不是药物剂量,不是一次检查结果,而是每天在高温下的细节安排是否贴合身体节奏。
一早醒来要不要马上动,出门前有没有想清楚是不是需要换个路线,进了冷气房有没有缓冲一下,水喝得够不够,话说得是不是太多,气是不是憋太久,累是不是累过头了。
这些琐碎里藏着一个身体能不能稳住的答案。
不是天气有问题,而是人在面对热的时候太自信,总觉得经验和意志可以对抗生理极限。
可现实是,热从不讲理,它只是让弱的部分变得更弱、把潜在的风险推向明面。
在这个时节,少做几件原本觉得“没啥事”的小事,反而比做很多自以为健康的事更有价值。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心脏不好的人要避免做的事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艾罗燕.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心脏不良反应的诊治进展及管理策略, 中国临床医学, 2020-12-24
更新时间:2025-07-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