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民体脂焦虑逐渐蔓延的当下,连跳水冠军都没能幸免。
全红婵在巴黎奥运结束后的“肉眼可见的圆润”状态,迅速成了网友们讨论的对象。
网络评论区瞬间变身“数字化减脂营”,有人盯着她的小腹,有人数她的早餐热量。
直到一个名字出现——高敏。
她没骂人,也没反驳,只淡淡一句:“这并不意外,是正常。”
有人以为高敏这波发声是“护犊情深”,可惜看走了眼。
这位当年在跳板上砸出“零水花”的狠人,一向不爱说漂亮话。
她对全红婵的看法,从不盲目捧、也不空口赞,而是带着实打实的“业内视角”。
3年前的东京奥运,全红婵三跳满分成了全民偶像,网络集体高呼“天才少女”,而高敏却提醒:“别吓着小姑娘。”
乍听之下,这像是个怕孩子吃不消的前辈在“泼冷水”,可仔细咂摸,那分明是一个从冠军光环中走出来的人发出的“走心提示”。
毕竟在跳水圈里,“一跳成名”看起来热闹,但真正站得久的,是那些“熬得住”的人。
不止是高敏,像伏明霞、郭晶晶这些奥运冠军,都曾经历过身体快速发育时“因胖停赛”的痛苦。
唯一撑住的是陈若琳,但代价是五年只吃一顿饭,每天靠睡觉抵御饥饿。
所以说,“轻盈”从来不是天生,而是血泪堆出来的。
全红婵现在体重上来了,那不是偷吃零食的“意志崩塌”,而是成长的副作用。
网友们最该担心的不是她还能不能瘦回去,而是她是否能在这个节点稳定住节奏,不被外界的评价搅乱重心。
全红婵正在经历的,不是简单的“青春期危机”,而是一段决定职业命运的关键节点。
而高敏懂得,这段时间,最怕的不是对手、不是伤病,而是公众不懂,还一直“围观”。
所以她站出来说话,不是为了抢热度,也不是为了蹭话题,而是想起曾经的自己。
12岁,高敏便成了中国跳水史上最年轻的全国冠军,这场胜利让她获得了人生第一次“出国打比赛”的机会。
1983年,新西兰世界分龄跳水锦标赛,一群洋教练围在她跳台下惊叹,因为她的跳台动作干净利落得不像个娃娃。
可惜的是,国际泳联有规定,13岁以下不能参加跳台项目,她只能退出这个项目的角逐。
但在1米板和3米板比赛中,高敏几乎每个动作都稳定拿下八九分,直接横扫金牌。
这种“被迫降级打比赛还碾压全场”的戏码,换在电视剧里观众可能觉得编剧太浮夸,但她就是这么真实地做到了。
就在所有人准备给她贴上“1988年奥运冠军预定”的标签时,剧情转折来了——她第一次参加全运会,输得连自己都不认识。
状态崩盘、动作变形、分数惨淡,全场气氛堪比悲情剧终场。
更要命的是,1984年,她在一次训练中从10米跳台砸下来,肺部重伤,吐血一个月。
这个阶段换谁都该考虑退役了,她却反手选择“重开难度”,直接打出一套“冠军路不是逃,是硬碰”的剧本。
这份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倔强,成了她后来在世界跳水舞台所向披靡的底气来源。
1985年,她进入国家跳水队,只是“带训”身份,说白了就是“没名额的陪练”。
训练器材资源有限,她只能跟着人群后头挤时间,连“看一眼”都成了奢侈。
而她不靠哭诉、不靠关系,就靠自我拉满的训练节奏“蹭出”存在感。
自己给自己定下铁规:早来10分钟、晚走10分钟,一年下来多练7000分钟,怎么也比别人多跳几千次。
而就是这么一个边缘人,硬是在几个月后用扎实的训练和稳定的动作,一点点“练”出了国家队正式名额。
那些看不起她的人,只能默默吞回之前的眼神。
1986年的游泳世锦赛上,她用一套几近完美的跳水动作,以582.42分刷新世界纪录,一跃成为当年女子跳板跳水的巅峰人物。
从那之后,她进入了一个几乎没对手的阶段:只要有她参赛,金牌基本自动归位。
国外教练已经开始语气复杂地调侃:“和高敏处在同一个时代,是个悲剧。”
别人最多夺冠三五年,她直接统治了整个跳板项目7年,还是无差错地统治。
她是国际大赛女子跳水中,首位总分突破600分的选手,1986到1992年拿下了70多枚大赛金牌。
但如此强势的职业履历背后,却隐藏着持续多年无法被人看见的心理拉扯。
长期高压下,她几乎每场大赛前都梦到自己跳砸。
观众席看见她每跳都像复制粘贴的稳定,她本人却常在训练后抱头大汗。
那些“水花全无”的跳水奇迹,是她咬牙把恐惧吞下后换来的。
最夸张的一次,她曾私下说过一句话:“如果1992年奥运拿不到金牌,就从最高的楼跳下去。”
这话听着像极端宣泄,其实是她多年来被期待压得喘不过气的真实写照。
当时体委都公开表示:“跳板金牌,高敏是最有把握的。”
这话听着像信任,但落在她肩上,就是“必须拿”的枷锁。
巴塞罗那奥运会,高敏完成了职业生涯最重要的“一跳”,1.4秒内干净利落完成,入水无水花。
全场爆发掌声,裁判举分的手都有些激动地发抖。
观众只看到“跳水女皇再度封神”,但没人知道,那一刻她心里只有一句话:“终于跳完了。”
这一跳过后,她选择“封金退出”,不是因为跳不动,而是因为压力已满格。
她知道,自己撑得住成绩,未必撑得住那种“永远不能失误”的规则。
在泳池上狂拿金牌,可真正让她手足无措的,不是起跳动作的难度,而是一顿饭。
聚餐却能尴尬得无地自容,不会敬酒,不会寒暄,不知道该什么时候“说两句”。
她发现,自己在“冠军”之外的很多身份,其实空白得可怕。
退役之后,原本她有大把机会留在国家队当教练,继续守在聚光灯下,但她偏不。
她选择带一支安静的业余跳水队,每天工作两小时,其余时间陪孩子、做饭、遛狗、晒太阳。
1998年,高敏曾有一段短暂的“复出”,代表中国参加世界跳水大奖赛,但没能再创造奇迹。
可在跳之前,她自己心里明白,这是从竞技场正式走向人生下半场的仪式。
而在同一年,她的塑像被立进了设于美国佛州的国际游泳联合会“名人堂”。
去年,高敏又多了一个新身份——中华慈孝文化大使。
这个角色听上去离跳水很远,但其实很贴合她这一路走来的温和与坚韧。
从竞技场上雷霆万钧的跳板动作,到生活中细水长流的家庭温情,她完成了从“力量型”女王到“治愈型”榜样的转型。
所以,看着现在的全红婵在成长中稍有体重波动、状态浮沉时,别急着拉高标准线,也别拿“你可是冠军”来催她快跑。
毕竟,比成绩更难得的,是在褪去掌声后,依然能坦然生活的能力。
参考资料
高敏自曝跳水生涯秘事:一年比别人多练7000分钟.大公网.2013-11-08 [引用日期2020-11-05]
资料:高敏——微笑的常胜将军.新浪网.2012-11-11 [引用日期2020-10-29]
高敏:巴塞罗那夺冠感觉像飞 不拿金牌就是犯罪.新浪网.2009-06-01 [引用日期2020-11-24]
初代跳水皇后高敏:冷静看待全红婵的成功.中国青年网(百家号) [引用日期2022-12-29]
更新时间:2025-08-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