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几十年前,长江流域下暴雨,预警总慢半拍,下游防汛的人忙得脚不沾地;南海的渔民出海,全靠国外卫星给台风路径,人家政策一变,咱这边就两眼一抹黑。
直到1969年,周总理一句话定了调,要搞我们自己的气象卫星。
这可不是瞎折腾,咱中国地盘大啊,东北下暴雪、南方刮台风、青藏高原起强对流、西北闹干旱,灾害花样多,影响又广,要是把气象数据的钥匙放别人那儿,老百姓的安全不就没底了?
1988年风云一号A星上天,咱成了第三个有极轨气象卫星的国家,终于能用自己的设备看全球云图了;1997年风云二号A星又补了位,静止轨道也有了咱自己的卫星。
这两步一走,再也不用别人给啥数据咱用啥了。现在东北农民春耕,看风云卫星传的土壤墒情就知道啥时候播种;长江防汛的人提前72小时就能拿到暴雨落哪儿的预报。
我觉得啊,自己造卫星真不是为了炫技,就是给老百姓的安全感上了个保险,关乎千万人安危的东西,握在自己手里才踏实,你们说是不是?
早期的气象卫星,说难听点就是个太空相机。
风云一号拍的云顶照片是平的,跟看画似的,你压根分不清云层下面是下暴雨还是阴天;风云二号拍一张全球的图要半小时,等数据传下来,短时强对流可能都已经过境了,这不就是看得见,来不及嘛。
真正厉害的是第二代卫星。风云三号直接把相机换成了CT机,带的红外分光计能穿透云层,从地面到30公里高空的温度、湿度、气压,一层层扫得明明白白,连大气里的臭氧、温室气体都能测准。
更牛的是它能靠微波观测,不管是半夜的台风眼,还是乌云盖顶的山区,都能盯着不放,每小时下100毫米雨都逃不过它。
以前台风夜里变强,咱只能靠地面站点瞎猜,现在有了风云三号的数据,预报员一准能判断出来,给沿海的人多争取点转移时间。
风云四号更绝,拍全球图从半小时缩到15分钟,观测通道从5个加到14个,分辨率直接从标清升到超高清。
技术升级真不是看参数多漂亮,关键是有用。风云卫星每次升级,都是奔着早点发现灾害,少受点损失去的,这种实在劲儿,比啥都强。
以后风云卫星还会更聪明,接下来要发的04批极轨卫星,会把高轨的光学设备和低轨的微波雷达凑一块儿,搞个全球降水的三维监测网;第三代卫星还要加人工智能,到时候灾害天气自己就能报信。
风云卫星早不只是个看天气的了,它不光证明咱中国科技行,还实实在在帮着全世界抗灾害。
现在133个国家的气象屏幕上都跳着咱的数据,这才是大国该有的样子,科技不只是用来厉害的,更是用来帮人的,这温度比啥都珍贵。
更新时间:2025-09-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