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链”卫星成批坠落地球,会对太空造成哪些影响?

文 犽犽乐

声明:本文内容均来自于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章标注了文献来源和截图,请悉知。

图源网络

在今年6月份的时候,马斯克的“星链”卫星突然被曝出存在大批坠落的情况,其中仅仅只是在去年一年的时间里,就总计有多达316颗“星链”卫星坠落地球!

要知道以往的“星链”卫星,虽然偶尔也会出现坠落,但规模却远不能同去年相提并论。

图源网络

比如在2020年这一年中,坠落地球的“星链”卫星数量,也不过才只有2颗而已。

那在这短短几年之间,“星链”卫星究竟出现了什么状况呢?面对大量坠落地球的“星链”卫星,我国空间的3名航天员又是否会受到影响?

图源网络

大批坠落的“星链”卫星

这些卫星之所以会坠落,答案可能要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因为问题并不在于卫星本身。

一众科学家们,包括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戈达德航天中心的物理学家,都已经把矛头指向了同一个“嫌疑人”,那日益狂暴的太阳活动。

太阳一“兴奋”,就会朝四面八方喷射出海量的高能带电粒子,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太阳风。

这些粒子大军浩浩荡荡冲向地球,与地球磁场猛烈撞击,一场绚烂又危险的地磁暴就此上演。

图源网络

需要清楚的是,地磁暴可不只是让高纬度地区的人们看到美丽的极光那么简单,它还会悄悄给地球高层大气“加热”。

大气层一受热,就会像发面团一样向外膨胀,这就导致了一个很要命的后果:原本空气极其稀薄的近地轨道,大气密度突然增加了。

你可能会说,那点空气能有多大影响?对于在地面上的人类来说,确实微不足道。

但对于一颗以每秒数公里速度飞行的卫星来说,哪怕只是多了一点点空气分子,日积月累下来,产生的空气阻力也是相当惊人的。

图源网络

这就像你在水里跑步,水的阻力会让你越跑越慢,卫星也是一样,阻力增大以后它的飞行速度自然就会减慢。

速度一慢,就无法维持现有的轨道高度,只能螺旋式地慢慢下坠,最终坠入更稠密的大气层,在一场绚烂的火光中结束自己的一生。

更有意思的是,科学研究发现,并非只有最强烈的地磁暴才会导致卫星坠落。

大约70%的坠落事件,其实发生在那些持续时间更长、强度中等偏弱的地磁暴期间,这就像温水煮青蛙,持续的“小麻烦”累积起来,反而更致命。

图源网络

说白了,太阳正在对近地轨道进行一场周期性的“大扫除”,轨道越低的卫星,受到的影响就越剧烈,也就越早被“清扫”出局。

而那些身处更高轨道的卫星,因为大气稀薄得多,暂时还能幸免于难。

那在这场太阳风暴引发的“大逃杀”中,“星链”之所以显得格外狼狈,恰恰源于它赖以成功的商业模式。

众所周知“星链”的野心是巨大的,其目前光是现存的在轨卫星数量就已经超过了7000颗,未来的目标更是惊人的3万多颗,这意味着几乎每周都有新的“星链”卫星被送上天。

图源网络

如此庞大的星座规模,意味着即使损耗率不高,坠落卫星的绝对数量也会非常扎眼。

更关键的是它的轨道设计,为了给地面提供低延迟、高速率的互联网服务,“星链”卫星必须部署在离地面较近的低轨道上。

这让它在商业上获得了巨大成功,但也把它直接推到了大气阻力影响最严重的第一线,目前这种脆弱性甚至已经开始反噬它的商业应用。

图源网络

截然不同的太空生存法则

目前“星链”网络已经发生过好几次大规模的服务中断,这足以让整个市场开始担忧:这样一个看似强大,却又如此依赖“天公作美”的系统,它的长期稳定性真的可靠吗?

要知道截至到今年,“星链”的全球用户数已经突破了500万大关,它的服务也早已不限于偏远地区的家庭用户,而是深入到了航空、海运等关键领域。

在地缘政治的棋盘上,它更是扮演了前所未有的角色,比如在俄乌冲突中,美国就向乌克兰提供了大量的“星链”终端。

图源网络

这些小小的接收器,在前线几乎成了生命线,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甚至曾公开感谢“星链”提供的帮助。

一边是日益增长的全球依赖,一边是暴露在太阳脾气之下的巨大脆弱性。

“星链”的成功建立在它庞大的低轨布局之上,但这也恰恰成了它在自然伟力面前最大的弱点。

或许“一边发射、一边坠落”这种看似疯狂的模式,终将会成为“星链”维持其庞大帝国运转的无奈常态。

图源网络

面对同样的轨道衰减威胁,却有着两条截然不同的“求生”之路,一条是“星链”代表的“消耗品”路线,另一条则是空间站代表的“精细维护”路线。

中国的“天宫”和国际空间站,都在大约400公里的轨道上飞行,这个高度恰好是大气阻力的重灾区。

更要命的是空间站的个头也非常巨大,还拖着两片巨大的太阳能电池板,这让它受到的空气阻力远超任何一颗小卫星。

图源网络

那空间站又是怎么活下来的呢?答案很简单,它虽然很“笨拙”,但却也非常的“抗造”!

空间站自带发动机,这样它在轨道高度下降到一定程度时就会点火,从而把自己向上“推”一把,以强行对抗地球引力和大气阻力,这便叫“轨道维持”。

当然这种“主动对抗”是需要付出代价的,每一次点火都要消耗大量宝贵的推进剂。

所以像天舟九号这样的货运飞船,会定期给空间站送去各种物资,其中一项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给空间站“加油”。

图源网络

正是这种不计成本的后勤保障,才确保了空间站能够长达十几年甚至更久地在轨运行,成为人类在太空的家园。

那为什么不给“星链”卫星也搞个“太空加油”呢?理论上当然是可以的,但现实却是,为成千上万颗卫星去加油,无论在技术上还是经济上都是完全不现实的。

这种命运的分野,背后是冰冷的经济账,更是不同任务目标的必然选择。

图源网络

需要注意的是,太阳活动带来的高能粒子和宇宙辐射,对航天员的健康也是巨大威胁,所以确保空间站稳定运行,也是在为航天员规避这些看不见的风险。

那在我国空间站如此安全可靠的情况下,即便是大批“星链”卫星坠落,也不必为中国空间站和里面的三名航天员过分担心。

毕竟我国拥有相对成熟且可靠的轨道维持技术和强大的后勤保障体系,能用各种方式去应对太阳的“坏脾气”。

图源网络

结语

“星链”的坠落潮,绝对不是一次孤立的技术故障,它是太阳活动周期、近地轨道物理规律和激进商业航天模式三者碰撞出的火花。

这既是一次严峻的挑战,也是对人类现有太空能力的一次宝贵“压力测试”。

它充分的告诉人们,太空从来不是一个温顺的后花园,只有强者才能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下去!

图源网络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8

标签:科技   成批   太空   地球   卫星   空间站   轨道   网络   阻力   磁暴   航天员   大气   空气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