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鸡娃”“内卷”成为教育场域的高频词,当家长群里的分数排名让人心力交瘁,当孩子们的周末被补习班填满、眼神里少了本该有的清澈,我们不得不停下脚步反思:教育的初心究竟是什么?是将孩子打造成追逐名利的“竞争工具”,还是让他们成长为懂得生活、拥抱幸福的“完整个体”?答案早已藏在教育最本真的追求里——把孩子培养成普通而幸福的人。这句朴素却深刻的认知,恰如晨钟暮鼓,敲醒了沉浸在功利漩涡中的教育观念。教育从不是强行将孩子推向“人上人”的金字塔尖,而是以耐心与智慧,培育有情绪温度、有解决能力、有幸福感知的生命。这便是教育最珍贵的价值内核——在接纳平凡中扎根,在夯实素养中生长,最终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寻常岁月里,活出属于自己的丰盈与幸福。
教育的第一粒种子,是播下“情绪稳定”的从容,让孩子在平凡日子里守住内心的晴朗。心理学中有“情绪颗粒度”的概念,指的是人们对情绪的感知、区分和表达能力,细腻稳定的情绪颗粒度,能让人在面对生活起伏时保持平和,不被外界的风浪轻易打乱节奏。杨绛先生在动荡岁月中,曾被下放至干校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住简陋的棚屋、做琐碎的杂活,可她从未被苦难击垮。白天她认真干活,晚上便在微弱的灯光下读书、翻译,用平静的心态对抗外界的喧嚣。这份从容并非源于非凡的境遇,而是源于内心早已种下的“情绪锚点”——她懂得接纳情绪的存在,更懂得如何调节情绪,不让负面情绪吞噬自己。
反观当下,不少孩子却成了“情绪的奴隶”:一次考试失利便哭着说“我没用”,被老师批评两句就躲在角落不愿与人交流,甚至因为和同学的小矛盾就产生极端想法。这背后,正是教育中“情绪培育”的严重缺失。家长们更关注孩子的分数是否进步、才艺是否出众,却很少坐下来和孩子聊聊“今天开心吗”“遇到不开心的事该怎么办”;学校的课程表上排满了语文、数学、英语,却鲜有专门的情绪管理课程,教会孩子认识情绪、疏导情绪。可实际上,情绪稳定才是孩子面对平凡生活的“内心铠甲”。当教育能教会孩子在焦虑时深呼吸、在愤怒时先冷静、在失落时给自己打气,他们才能在普通的日子里守住内心的安稳——考试失利了能笑着说“下次再努力”,和朋友闹矛盾了能主动沟通和解,即便将来过着朝九晚五的平凡生活,也能在柴米油盐的琐碎中保持乐观,不被生活的压力压垮。
教育的第二份养分,是浇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孩子在普通挑战中长出前行的力量。陶行知先生曾提出“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强调“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教育的关键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而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解决问题,在动手操作中掌握生存的本领。这份理念,在云南大山里的教师张桂梅身上得到了生动的体现。她创办的华坪女高,招收的大多是家境贫困、甚至被认为“读书无用”的女孩,这些孩子不仅面临着经济上的困境,还承受着“女孩不用读太多书”的偏见。张桂梅深知,对这些孩子来说,光教知识不够,更要教她们如何面对困难、解决问题——如何克服没钱交学费的难题,如何应对他人的质疑,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方向。
在华坪女高,张桂梅会带着学生一起打扫校园,教她们整理内务,让她们在劳动中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她会耐心倾听学生的烦恼,引导她们思考“遇到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想办法”;她还会分享自己的经历,告诉她们“困难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面对困难”。在她的培养下,许多学生不仅考上了大学,更学会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的学生毕业后回到家乡当乡村教师,面对乡村学校资源匮乏的问题,她们会主动联系公益组织争取物资,会自己制作教具改善教学条件;有的学生成为基层医生,在偏远的乡镇卫生院里,她们会想办法解决药品短缺的问题,会耐心地教村民们预防疾病的知识。这些孩子没有成为众人眼中的“天之骄子”,却能凭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平凡的岗位上站稳脚跟,把日子过得有声有色。
可现实中,不少教育者却陷入了“唯分数论”的误区:学校只看学生的考试成绩,家长只关心孩子的作业是否完成,却忽略了对孩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有的孩子上了大学还不会洗衣服、整理房间,需要父母远程指导;有的孩子毕业后找工作,因为不知道如何写简历、如何应对面试而屡屡碰壁;还有的孩子在工作中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等着别人来帮忙解决。这样的教育,就像在温室里培育花朵,即便孩子拥有再高的分数,也难以在真实世界的风雨中独立生长。要知道,平凡生活的每一天,都离不开解决问题的勇气与智慧——家里的水管坏了要知道如何联系维修人员,工作中遇到难题要懂得如何查阅资料、请教同事,甚至出门旅游也要学会规划路线、预订住宿。教育只有教会孩子独立解决问题,才能让他们在普通的人生道路上,一步步走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收获“感知幸福”的素养,让孩子在平凡日常中品出生活的滋味。作家汪曾祺曾在文章里写道:“如果你来访我,我不在,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儿,它们很温暖,我注视它们很多很多日子了。”在他的文字里,满是对平凡生活的热爱:煮一颗流心的鸭蛋,是幸福;种一畦绿油油的蔬菜,看着它们从发芽到结果,是幸福;傍晚坐在院子里听一段评弹,任晚风拂过脸颊,也是幸福。这份细腻的幸福感知力,并非天生就有,而是源于他童年时家人对生活细节的珍视。汪曾祺的父亲是个热爱生活的人,会画画、会刻图章,还会做一手好菜,常常带着汪曾祺一起摆弄花草、研究菜谱;他的母亲则喜欢赏花、看书,会在春天带他去看桃花,在秋天陪他一起捡枫叶。这些看似普通的教育场景,实则在汪曾祺心中种下了感知幸福的种子,让他懂得从平凡的日常中寻找美好。
可如今,许多孩子却成了“幸福的绝缘体”:他们穿着名牌衣服、背着高档书包,物质条件远比汪曾祺的童年优越,却总觉得生活没意思;他们周末去游乐园、去吃大餐,却很少能从这些活动中感受到真正的快乐;有的孩子甚至说“我不知道什么是幸福”。这背后,是教育中“幸福感知”引导的缺失。家长们总以为“给孩子最好的物质条件,孩子就会幸福”,于是拼命赚钱,给孩子买昂贵的玩具、报高价的补习班,却很少花时间陪孩子一起做饭、一起散步、一起聊天;学校里的课程也大多围绕着知识传授,很少有老师会教孩子“如何发现生活中的美”“如何感受幸福”。
真正的教育,不是让孩子追求“超越所有人”的成功,而是让他们懂得幸福的本质——幸福不在名利的巅峰,不在他人的羡慕目光里,而在平凡日子的烟火气中。幸福是清晨妈妈煮的一碗热粥,是放学路上和同学一起分享的一块糖果,是自己动手完成一幅画后的成就感,是周末和家人一起去公园晒太阳的悠闲。教育要做的,就是引导孩子放慢脚步,学会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春天教他们闻一闻花香,夏天带他们听一听蝉鸣,秋天陪他们捡一捡落叶,冬天和他们一起堆一个雪人。当孩子能从这些平凡的小事中感受到幸福,他们才能在漫长的人生中,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
当然,我们倡导“把孩子培养成普通而幸福的人”,并非否定奋斗与追求,更不是鼓励孩子“躺平”,而是拒绝将“成功”窄化为“超越他人”的功利标准。我们从不反对孩子努力,相反,我们鼓励孩子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奋斗——喜欢画画的孩子可以努力成为一名画家,热爱科学的孩子可以努力成为一名科学家,即便只是想成为一名普通的老师、医生、工匠,也值得为之付出努力。但这种努力,不是为了“比别人强”,不是为了“出人头地”,而是为了让孩子拥有选择普通生活的底气:可以选择成为乡村教师,用自己的知识照亮山区孩子的未来,而不必因为薪资低而被迫放弃;可以选择开一家小小的书店,每天与书为伴,而不必因为担心“赚不到大钱”而向现实妥协;可以选择和家人一起过平淡的日子,而不必被“必须买大房子、开好车”的压力裹挟。
袁隆平院士一生都在追求“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为了解决粮食问题付出了毕生心血,可他的生活却格外朴素:穿着几十元的衬衫,住着普通的房子,吃饭时喜欢吃一碗简单的米饭和几样家常小菜。他曾说:“我觉得,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我们每个人的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袁隆平院士的“伟大”,恰恰源于他在平凡坚守中实现了人生价值,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感知到了幸福——看到稻田里沉甸甸的稻穗,他会露出欣慰的笑容;听到农民说“杂交水稻让我们吃饱了饭”,他会感到无比的满足。这告诉我们,“普通”不是“平庸”,而是接纳生活的本真,不被名利所累;“幸福”不是“躺平”,而是在能力支撑下,为自己热爱的事情努力,享受生活的美好。
揆诸当下,教育的“内卷”仍在不断消耗着孩子与家长:幼儿园的孩子要学小学的知识,小学生要背初中的单词,初中生要刷高中的习题,家长们则在“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焦虑中,不断给孩子加码。要改变这种现状,重拾“培养普通而幸福的人”的教育初心,需要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共同努力。
家庭作为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首先要放下“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焦虑,学会用“普通”的眼光看待孩子——接受孩子可能成不了科学家、企业家,接受孩子将来可能过着平凡的生活,转而多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和能力成长。晚饭后和孩子聊一聊学校里的趣事,了解他们的开心与烦恼;周末带孩子去公园散步、去郊外踏青,让他们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孩子遇到困难时,不要急于帮他们解决,而是引导他们自己思考办法。当家长不再把分数作为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才能让孩子在轻松的家庭氛围中,长出情绪的铠甲和能力的翅膀。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更要跳出“分数至上”的框架,重构教育的内容与评价体系。除了传授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知识,还要开设更多培养生活技能和情绪管理的课程——教孩子如何做饭、如何整理房间,让他们掌握基本的生活本领;教孩子如何识别情绪、如何与他人沟通,让他们学会处理人际关系;组织孩子参加志愿服务、社会实践,让他们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感受价值。同时,学校要改变单一的评价方式,不仅看学生的考试成绩,还要关注学生的品德修养、实践能力、情绪状态,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学校里找到自己的闪光点,树立自信。
社会作为教育的大环境,也需要打破“唯成功论”的评价体系,为“普通却自足”的生活状态喝彩。媒体不要总是过度渲染“高考状元”“天才少年”的故事,而要多关注那些在平凡岗位上默默付出、热爱生活的普通人——比如坚守在乡村的教师、救死扶伤的基层医生、认真负责的环卫工人,让他们的故事成为社会的主流声音;企业在招聘时,不要只看重名校学历,而要更关注应聘者的能力和品德,给普通院校的毕业生更多机会;社区可以多组织一些邻里活动,比如亲子手工、家庭厨艺比赛,让居民在互动中感受平凡生活的幸福。当整个社会都能尊重普通、接纳平凡,教育才能真正摆脱功利的束缚,回归育人的本质。
《庄子》有云:“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这句话生动地诠释了“普通而幸福”的生活智慧——鹪鹩在茂密的森林里筑巢,只需要一根树枝就足够;偃鼠在河边饮水,喝饱肚子便已满足,无需占据所有的资源,无需追求过度的欲望。这恰如教育所追求的境界:不必让孩子成为万众瞩目的“人上人”,只需让他们拥有稳定的情绪、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感知幸福的素养,便能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
愿每一位教育者都能卸下“功利”的枷锁,不再用分数绑架孩子的成长,而是用心浇灌每一颗“普通”的种子;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平凡的沃土上,长出情绪的铠甲、能力的翅膀、幸福的感知,不必耀眼夺目,只需温暖自足;不必惊天动地,只需丰盈踏实。当他们长大后,无论是成为一名教师、一名医生,还是一名普通的劳动者,都能在属于自己的小日子里,把幸福过成永恒的风景——这,才是教育最美的模样,才是人生最珍贵的圆满。
更新时间:2025-10-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