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兰娟院士提醒:过了63岁,体检主要查这3大项,别随便乱查

早晨7点,刚刚过完63岁生日的王阿姨,站在社区医院门口,手里紧握着一份厚厚的套餐体检菜单。一堆难念的医学术语、一排排高价项目,让她一头雾水。

身边的老姐妹正在议论,“我女儿非要我做全身CT,还说要加最贵的肿瘤筛查,不做心里不踏实。”“唉,现在体检花钱多,到底值不值呢?”

正聊着,社区医生走过来,轻声说:“体检不是越多越好,李兰娟院士都说了,过了63岁,查对点最关键。”

王阿姨一听,心头一紧——哪些才是“关键检查”?错过了会不会贻误健康?盲目查一堆,真的有用吗?这些问题,其实困扰着无数中老年人。

尤其是第3项,很多人根本没注意,一查或许能救命。别让无关紧要的检测掩盖了真正的健康风一起来看权威答案。

体检到底该查什么?李兰娟院士这样说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进步,体检套餐越做越花哨。2022年中国健康体检行业报告显示,常规体检套餐平均包含30-40项,但其中40%并不适用于中老年人,甚至有重复和无必要检测。

李兰娟院士曾多次提醒:“体检不是越全面越好,而是要查得精准、查得有效。”尤其是在过了63岁这个关键节点后,身体潜在隐患增多,体检选择更应科学理性。科学体检的核心,是“有针对性”。63岁以后,以下3大项目最关键:

心血管健康检测。

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弹性下降、动脉硬化风险增加。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数据显示,60岁以上人群心脑血管病发病率高达33%。心电图、血脂、血压、颈动脉彩超,是发现隐匿性心血管病的核心工具。

肿瘤早期筛查。

恶性肿瘤的高发年龄段基本集中在60岁之后。《中国癌症统计2022》指出,63岁以上新发癌症患者占比42.8%。有家族史或慢性疾病史人群,更需要关注肺、肝、消化道等常见癌症的早筛项目。

功能性疾病筛查,不容忽视。

许多中老年人只关注“病”,而忽略了功能下降,比如认知(痴呆)、骨密度(骨质疏松)、肾脏功能等。全球老龄化健康趋势研究发现,65岁后功能衰减相关慢病比例上升至28.6%。

坚持科学体检,3-6个月后健康或有这些大变化

规律、精准的体检,不仅能提前发现健康隐患,也能让干预更及时合理。好多中老年人在优化体检结构后,健康质量明显提升

心脑血管病变风险减少。

通过心电图、血脂监测,医生会根据“血压/血脂/血流”三大核心指标动态调整药物和生活习惯。权威数据表明,每年规范查一次,这类慢病早诊断率提升了21.3%,卒中、心梗等急性问题可提前干预,降低并发风险13.7%。

肿瘤早筛提升五年生存率。

以肺癌、结直肠癌为例,按国家癌症中心规范筛查,早期检出率提升至47%,五年生存率提升29%以上。做对筛查比“盲查一堆”更有效。

再功能性疾病早发现,生活质量提升。

骨密度年筛查、认知评估、肾脏功能等,能防止摔倒、痴呆等致残疾病。数据显示,功能筛查让65岁以上骨折率下降12.3%,认知障碍早干预比例提升17.4%。

科学选项体检,这三招你一定要会

别盲目迷信“套餐越全越好”。

体检并非“大而全”,而应根据个体年龄、家族史、慢病情况科学增减。63岁以上尤需关注上述3类重点项目,常规体检建议每年一次,个别高风险项目可根据医生建议增加。

主动沟通你的家族病史和症状。

做体检前,建议整理自己的症状、既往病史、家族遗传风险(如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与医生充分沟通,由专业人员帮助定制最适合你的体检方案。

体检后别只看结果,更要看“变化”。

单一指标高低并不可怕,关键是连续、动态监测。例如发现血脂逐年上升,即使未超标,也应该引起重视。建议体检报告保存完整,与医生共同追踪健康趋势。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中国健康体检行业趋势报告2022》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

《中国癌症统计2022》

《老年功能性疾病诊疗指南(2023版)》

李兰娟院士关于中老年体检建议采访(人民网健康频道)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4

标签:养生   大项   院士   随便   李兰娟   健康   功能   中老年人   癌症   医生   血脂   中国   建议   肿瘤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