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与辉同行阅山河”甘肃之旅,再次让“小心甘儿”(网友对甘肃亲切的称呼)火热出圈。这场以“寻根”为主题的溯源之旅,途经庆阳、平凉、天水三市,在全网的瞩目下完美收官。热情高涨的网友们,纷纷晒出奔赴甘肃的机票车票,准备亲身“一睹芳容”。
事实上,流量聚光灯下是“与辉同行”团队的光环,而光环之外,是甘肃文旅厚积薄发的底气与诚意。无论是镜头前庆阳市委书记黄泽元对本地历史传说信手拈来,还是屏幕里嘉宾李东珅对陇东文化掌故侃侃而谈,我们看到的是一场顶流直播与地方准备的“双向奔赴”。
流量之所以能被稳稳接住,并转化为网友对一片土地的向往,其背后,是甘肃文旅对文化保护与利用的厚积与深耕。
这份底气,源于对文化根脉的守护,让“压箱底”的宝贝得以“活起来”。此次甘肃行,地方文旅敢于并善于亮出自身最核心的文化瑰宝。从庆阳的周祖陵、环州故城,到平凉的大云寺、崆峒山,再到天水的伏羲庙、麦积山,这些景点,承载着华夏文明的核心记忆,需要深厚的解读和耐心的品味。
甘肃文旅自信地将华夏农耕的源头、人文始祖的传说摆在台前,这本身就是一种对自身文化高度重视的体现。正是这份对“根”的坚守,才让这泼天的流量,没有流于表面,而是找到了可以附着的深厚土壤。
深厚的文化内核,仍需恰当的现代表达。甘肃行的走红,还在于它为厚重的历史,找到了新颖且恰当的打开方式。
图片: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郁婕
这件“新外衣”,不仅是“与辉同行”团队的镜头语言和诗意解读,也体现在地方对场景布置所下的苦功中。无论是将直播访谈置于周祖陵前的田畴之间,还是在翠湖公园的霭霭暮色下开启夜话,场景的选择就是一种叙事。
更重要的是直播中讲解员解说词中那份贯穿始终的维系感——它将周祖的农耕智慧,连接到庆阳苹果的甘甜;将麦积山沉默的泥塑,连接到匠人滚烫的悲欢。这种有血有肉的解读,为古老的故事与当下的我们之间,架起了一座可以相互抵达、彼此触摸的桥梁。
当文化与创意同时兼备,最让网友拍手叫好的,则是甘肃文旅那份可贵的真诚。如果说文化内核和呈现方式是硬实力,那么真诚的待客之道,则是将流量变为“留量”的软环境。
在这次直播中,无论是地方官员还是普通民众,都展现出淳朴、热情、好客的精神面貌。特别是地方一把手亲自下场,以“家乡代言人”的身份,与主播和嘉宾的平等交流、真诚互动,更加拉近了地方与网友之间的距离。这份坦诚,是比任何华丽宣传都更有力量的“通行证”,它让“甘肃”这个名字,不再只是一个冰冷的历史地理符号,更拥有了一份可亲可感的温度。
“与辉同行阅山河”甘肃之行,如同一颗投入水中的石子,激起的涟漪远不止于甘肃本身。甘肃的走红说明,在这个流量时代,真正能打动人心的,终究不是稍纵即逝的热闹,而是地方文旅苦修的内功,是文化与真诚共同沉淀下的厚重。
来源:微游甘肃
更新时间:2025-07-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