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多久没有骑过共享单车了?国内的共享单车从2023年开始就已经涨价了。节假日期间,有些单车10分钟涨到了1块8,有的城市一小时就要4块5毛钱,甚至比公交和地铁都贵。
为什么价格会越来越贵?如果未来还涨价的话,你还会骑共享单车吗?这个领域是不是已经不存在上涨的空间了?
其实共享单车不是这两年才开始涨价的,从2019年起,所有的共享单车就已经进入骑30分钟至少要一块五毛钱的时代了,2022年后,各个品牌又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行了调降,涨价幅度普遍在40%~50%之间。
其实共享单车涨价的逻辑并不难理解,从十几年前这个行业起步之后,行业的参与者最终的目的无非是盈利。不过早期由于竞争太过于激烈,投资者都是以烧钱补贴的方式在争取市场份额。
因此,早期的共享单车价格相对便宜,甚至可以说能够免费骑行。但是这种免费并不是真正的不要钱,而是早期投资者大量投入,通过这种方式,各个品牌杀入了市场,然后不断攻城略地占据份额。
拼到最后,看的就是谁能撑到最久,看的就是谁的投资不会中断。一旦有些品牌退场,留在市场的品牌就能够逐步稳定下来,增量达到一定程度后,企业才会停止大规模的补贴投入,开始考虑盈利的事。
按照这种模式,由于前期烧钱投入的太多,导致的成本和收益之间差异太大,一旦某个品牌占据更多的市场的话,成本势必还会上涨。为了抑制这种趋势,同时也要考虑盈利,消费者自然就会感受到涨价,而且上涨的幅度往往还很大。为什么会出现割韭菜这个词,就是因为近些年来类似的商业模式太多太多。
消费者当然不能主导,而且也无法改变这种趋势,唯一能做的就是在涨价之后减少使用的频率,或者干脆放弃使用。现在的共享单车也是如此,如果继续涨价的话,人们就会减少骑车的频率。
在一些中小城市,普通公交坐一次的价格可能还只是一块钱,普遍的话是两块钱。哪怕是在一线城市坐地铁,价格最贵也不会超过七八块钱。但是这两年来的共享单车一小时骑行的价格就要4.5元。
早期共享单车的企业激烈竞争,最多的时候有20多家企业参与,截止到目前,市场上美团、哈啰、滴滴青桔这三家的份额已经达到了95%。相当于被三分天下,不存在竞争,企业也就不会再烧钱补贴,他们要考虑盈利,价格就会上涨。
但问题就在于,共享单车的盈利模式相当单一,他们唯一的赚钱方式就是像消费者提供自行车以及骑行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每个品牌占据的市场份额很大,也不见得能够盈利,因为真正的骑行者并不多,消费者骑行的时间也有限。
2024年的一项调查显示,6.69%的消费者基本上没骑过共享单车,34.72%的消费者每周骑行的次数也只有一两次,43.43%的消费者每周骑行的时间为 3~4次,9.72%的消费者每周骑行的时间为 5~7次,5.44%的消费者每周骑行的时间在8次以上。
从上述情况就能够看出来,共享单车的骑行频次很低,高频次的使用者规模并不大。骑行时间较短,使用频次很低,运营方自然就赚不到钱,如此一来,就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为了保持盈利,运营方只能涨价。
顺着时间线来看,2022年到2023年,各个共享单车品牌的涨价幅度都在20%~50%之间。在这个基础上,包括那些办理了骑行套餐的消费者,价格也出现了上涨。
比如2022年初,哈啰单车宣布骑行套餐7天卡10元涨到了15元,30天卡25元涨到了35元,90天卡75元涨到了90元。美团单车的涨价幅度也保持着相同的水平,这样一来,对那些经常骑行的消费者来说,影响是最大的。
经常骑车的用户能够明显感受到,在没有任何优惠的情况下,如果按照目前的价格,一年花上三四百块钱骑共享单车,这笔钱都可以自己买一辆不错的自行车了,所以这样算下来根本不划算。
按照这种趋势,共享单车的价格自然要比公交车和地铁贵。如果价格继续上涨的话,那些高频次使用的消费者有可能在接下来会抛弃共享单车。但是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如果他们找不到新的盈利点,唯一的措施就是涨价。
从投入的角度看,一辆共享单车每天的运维成本大约需要3毛钱,每天每辆车的折旧成本大约是6毛钱,如果就按照每辆车每天运维成本1块钱来计算,一辆共享单车每年的花费就要365元。
按照这个成本来计算的话,一辆共享单车的收益每年必须得高于365元才能维持收支平衡,要想赚钱的话,还得比这个数字更高才行。
假设一家企业每年向市场投放10万辆共享单车,一年光是运维成本就超过了3000万元,而且这还是按照最低的价格来计算的,如果算上其他成本的话,最终企业要投入的资金更多。
除此之外,自行车属于重资产,每制造一辆都得投入成本。因此对企业来说,现在的局面反倒是市场份额占据越大,前期投入的成本反倒越高。如果不能从消费端赚到更多的钱,企业每年连最基本的收支平衡都做不到。
比如青桔共享单车,2021年的时候就被滴滴划分进入了300亿元其他业务的亏损中。显然,这个庞大的业务并没有给滴滴带来好的收益,其他几个平台的情况也是如此。
在前几年竞争激烈的时候,共享单车企业还会向消费者收押金,只要争取到的消费者够多,这笔押金也相当于是融资了。但问题是,现在已经不再是激烈竞争的阶段,每家企业都采取了免押金模式,运营方唯一盈利的手段就只能是消费者的付费以及投放的广告了。
但是前面也已经提到了,前期的投入是烧钱模式,现在企业不再烧钱,而且还要设想盈利问题,所以只能把成本都转移到消费者一端,到最后骑行的价格自然越来越贵。既然不赚钱,为什么这些企业还在坚持?那是因为他们有别的想法。
比如,哈啰单车有自己的网络运营平台,在他们的平台上,除了有骑行、顺风车、打车等业务外,还囊括了餐饮、酒店、火车票、景点门票甚至是宠物等业务。
也就是说,企业正在尽可能的拓展本地生活的业务,把每座城市的生活业务整合在一起,就有可能实现盈利板块儿的扩张。在这种情况下,持续向城市的各个角落投放共享单车,也就相当于在公众中间持续保持存在感。
在当代的经营模式中,关注度就相当于流量,而流量只要把控的好,就能够转变成真正的盈利财富,这才是共享单车企业选择继续投入的真正原因,尤其是已经留在市场上的企业,他们还在考虑和拓展各种新的可能。
再来看美团单车,同样也是类似的目的。美团诸多的业务,不管是外卖还是买菜,都涉及到了本地生活,如果利用单车做一个流量端口的话,同样可以持续保持关注度。当然,以美团现在的流量,完全不用担心关注度缺失,但是多一个端口就一定能够让关注度变得更加稳定。
何况,目前的市场上早已没有了其他竞争者,仅剩的这3家大的共享单车平台,哪怕每年的收益并不多,甚至还会出现亏损,企业也不会在乎,因为他们还有别的盈利模式。
对企业来说,他们继续保留共享单车这个端口,就相当于保留了很大一部分公众的关注度以及流量,未来如果出现了新的商业模式,在转化的过程中就会变得相对简单。
对消费者来说,如果每个人每周增加骑行的频次,企业当然会高兴,但消费者如果没有增加频次的话,企业需要投入更多的成本,可是从整体上来看,关注度并没有缺失。
如果这么看问题的话,共享单车即便不盈利,也相当于在给平台和企业打广告,每座城市的各个角落都能看到这些自行车,每辆自行车上都有各家企业明显的标志,这些信息都会潜移默化的刻在公众的心中。
只要保持住这种趋势,只要不过分亏损,对平台而言就是有好处的。因为消费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而消费的背后又代表着关注度,一家企业的关注度持续保持在很高的热度之上,那就意味着公众围绕企业的消费会更多的展开。
尤其在互联网的带动之下,共享单车本身就具备线上属性,持续存在,培养消费者的使用习惯,就能变成盈利。
站在公众的角度看,谁都不愿意看到持续涨价。有些消费者的习惯肯定会改变,这对运营方来说会不断抵消吸引关注的企图。所以在接下来如何增加新的盈利点,还是需要运营方去考虑。
不过在短时间内,只要不是过分的亏损,共享单车这种模式并不会消失,还是会继续存在。企业即使一时之间找不到新的盈利方向,只要保持收支平衡,他们还是会乐意投入的。
参考资料:
《共享单车越来越贵了,部分城市涨至1小时4.5元,已贵过公交地铁》 成都商报 2023年6月8日
《节假日10分钟涨到1.8元,共享单车多地涨价,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澎湃新闻 2024年7月29日
《2025年中国共享单车行业产业链图谱政策、市场规模及发展趋势研判》 智研咨询 2024年12月4日
更新时间:2025-10-0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