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大同发生地震的消息,颇为大同云冈石窟担心。好在,云冈石窟这座千年古迹,稳若泰山。
忽然想起,大同云冈石窟与洛阳龙门石窟,都是北魏时期开凿,两者一前一后,紧密联系着。
而当初,孝文帝下令迁都洛阳,下令改变固有的风俗,欲要实现大一统,是多么大的勇气和魄力。
这也让我们回忆起北魏孝文帝那令人惋惜的人生。
云冈石窟
北魏和平元年(公元460年)的一天,大同西郊武州山里,人声鼎沸,热火朝天,叮叮当当的凿石声,响个不停。
北魏信佛,这是高僧昙曜,遵循文成帝拓跋濬的旨意,带领众位工匠,开始正式开凿云冈石窟。据说,这是汉传佛教的开始。
他们把,北魏,道武帝到文成帝这五个皇帝的样子,刻在了佛像上,成为现在有名的“昙曜五窟”。
第20窟的露天大佛释迦牟尼坐像,有13.7米高,宽宽的肩膀和厚厚的胸膛,一看就特别有气势,有力度。
据说,就是依照北魏开国皇帝道武帝的形象雕刻的。
云冈石窟露天大佛
它带着鲜明的异域风格,把历史永远地留在了石头上。
孝文帝,在位时的北魏,正处在转型的关键时期,从游牧民族向农耕民族融合,从只知道征战四方,开拓疆土,逐渐向治理国家转变。
平城(就是现在的大同)作为都城,车水马龙,热闹非常,好多不同民族的人都在这儿生活繁衍。
云冈石窟里的佛像也能看出来这个变化。
一开始雕刻的佛像特别强壮和朴实,而后来雕刻的有了清瘦的书生形象。
云冈石窟
在石窟内部的空间里,你还能看到浓郁的希腊风和中原汉风,混搭在一块儿,梵文和汉文的字也刻在一起。
这其实就是北魏在慢慢接受汉族文化的过程。
北魏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夏,孝文帝拓跋宏带着一帮大臣,说是要去南方打仗,但所到之处,秋毫不犯,兵马规规矩矩地行走,并没有惊动沿途的老百姓。
走到洛阳已经是深秋了,下起了连绵的秋雨,把大臣们的衣服都淋湿了,带着丝丝寒意。
洛阳古城
在休息的时候,孝文帝突然说,还要继续向南进军。大臣们苦劝返回。但是孝文帝下定了决心,如果不再南行,那就定都洛阳。
还给大臣们出了一道选择题:同意迁都的站左侧,不同意的站右侧。
大臣们战战兢兢,只要同意迁都。
于是,孝文帝下诏让尚书令穆亮开始建造宫殿。
孝文帝这么做,其实是想让北魏更好地接受汉族文化,为大一统做准备。
而龙门石窟的开凿,就是这个大计划里很重要的一部分。同时,孝文帝还下令建造了少林寺。
龙门石窟
从云冈石窟到龙门石窟,佛像的样子变化就大了,这样反映了文化交流的成果。
龙门的宾阳三洞里面的主佛,脸圆圆的,眉毛眼睛都特别好看,穿着宽敞飘逸的衣服,就像魏晋时期的文人一样。
古阳洞北壁上所刻的《魏灵藏薛法绍造像记》,上面的字写得特别好看,劲道中透着朴素,和云冈石窟里那些不太好认的鲜卑文字,有鲜明的区别。如今这种字体,在书法界称为“魏碑体”。
这些变化,其实是孝文帝进行汉化改革的结果。他下令,不准大家穿鲜卑的衣服,而穿汉服;不准说鲜卑话,而说汉语;还把皇族的姓都改成了汉姓,自己也姓了“元”。
龙门石窟
他这么做,就是想让鲜卑族和汉族彻底融合在一起,有利于鲜卑族的长远发展。
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就像两个亲兄弟,都是北魏先后开凿。
下令开凿云冈石窟的道武帝,是孝文帝的亲爷爷。
云冈石窟的开凿,一直延续至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止,前后持续了60多年。
而孝明帝,又是孝文帝的亲孙子。
龙门石窟由孝文帝下令开建,开凿于公元493年,前后延续400多年。
云冈石窟
但因为龙门石窟破坏较为严重,云冈石窟看起来反而更加雄伟高大。
这是冥冥之中的兄长吗?
它们虽然长得不太一样,但都是以石刻的雕像为主,不像敦煌石窟,以壁画为主。
两个兄弟,一南一北,遥相呼应,一起见证着时代的变迁。
公元499年,33岁的孝文帝在行兵征伐的路上,因病而逝。他一直想让鲜卑族和汉族交流融合在一起,消除两个民族之间的种种隔阂,可却没看到最后的结果。
他去世之后,北魏就逐渐开始没落。
洛阳古城
北魏的一些老贵族又开始反对他的改革。没过多久,权臣尔朱荣就在洛阳发动了“河阴之变”,将迁到洛阳的汉化鲜卑贵族,和出任官职的汉族世族大家消灭殆尽,完全控制了北魏朝政。
孝文帝就像急先锋,因走得太快,让人跟不上脚步。
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就像两个历史的守护者,亲兄弟,见证了北魏历史的沧海桑田,也见证了孝文帝的雄心壮志和事业未酬的遗憾。
孝文帝如果能一眼千年,看到如今的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都受到了重点保护,知道鲜卑族,已经彻底融入,中华民族的大家庭,和大家一起幸福地生活着,说不定,也会像龙门石窟里的佛像一样,露出欣慰的笑容。
更新时间:2025-08-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