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总是惊人相似:清朝试图和平统一台湾,郑经却得寸进尺要独立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前言

顺治十八年,东南传来消息,抗清首领郑成功率部横渡台湾海峡,他与清廷缠斗多年,一直是清廷的心腹大患。

第二年,一条消息跨过了狭长的海峡,郑成功一行人击败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岛上的驻军,成功收回了祖国的领土。

在这座的小岛上,郑成功和部众获得了一片世外之地,郑氏在台湾建立府县,训练军队,开荒种田,重新开始繁衍生息。

彼时,清廷也没有过多干预台湾的政事,郑氏和清廷就这样保持了多年的沉默。

在收复台湾后不久,郑成功突然暴病而亡,年仅38岁,他的权柄很快被儿子郑经接过,继续在台湾境内维持大局。

郑经作为郑成功的孩子,他自幼便跟随父亲四处奔走,知晓父亲一生的奋斗目标。

因此,郑经延续了父亲的遗志,与海峡对岸的清廷沉默地对峙着。

郑氏在台湾建立了政权,并不代表台湾不属于中国领土,它始终是中国境内的地方政权,清廷从未放弃收复这块东南小岛。

此时,掌握清廷十多年的顺治帝已经离世,三阿哥玄烨在祖母的带领下坐上至尊之位。

新皇登基,改朝换代,这位新帝深知国祚初定,沿海局势瞬息万变,他最初想选择怀柔政策。

如果可以不费一兵一卒,运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清廷既可以保存生机,也可以想其余抗清势力表明自己的仁政,一举两得。

郑经已经执掌台湾全局,他也开始思考郑氏未来的出路……

康熙元年,泉州知府张仲举与郑经部将郑泰在厦门见面,这是清廷第一次跟郑氏进行和谈商讨。

这次谈判中,双方摆出了各自的条件,清廷要求郑经“剃发称臣”“纳入版图”,郑经要求清廷承认台湾是“独立王国”。

郑经的所谓“独立王国”,实际上是模仿朝鲜国,郑经希望台湾变成清廷的藩属国。此举挑动了清廷敏感的神经。

无论如何,台湾都必须是中国的领土,一旦答应郑经的请求,国内的抗清势力势必会纷纷效仿,那时清廷该如何自处?

这个条件过于特殊,清廷严词拒绝郑经方面的要求。同时,郑经方面也不愿意接受“剃发称臣”,作为坚定的抗清势力,郑氏对清廷的一切都有着天然的抗拒。

双方据理力争,谈判僵持不下,双方的理由都说服不了彼此,只得不欢而散。

清廷与郑经的第一次谈判失败,双方都非常恼怒,但是台湾政权的问题涉及领土安全,必须要谈下去。

此后的八年间,清廷与郑经方面又进行了两次谈判。

1669年,刑部尚书明珠和兵部侍郎蔡毓荣一同前往福建前线,与郑经方面开展了第三次谈判。

清廷迫切想要解决台湾事宜,在谈判中,向郑经方面提出台湾可以“高度自治”,不要求强制剃发,但是必须明确台湾是清朝领土,受中央管辖。

这已经是最宽松的要求,清廷给予了郑经方面最宽松的要求和地方最高的待遇。但是,郑经仍然不满意,他固执要求“以朝鲜为例”“台湾非中国版图”。

此话一出,直接暴露了郑经的分裂意图,谈判代表明珠当即大声驳斥:“朝鲜乃外国,台湾乃中国故土,不可相比。”

明珠彻底意识到郑经的分裂意图,他在谈判破裂后返回京城,向康熙回禀了此次谈判事宜。

已经彻底铲除鳌拜的康熙帝意气风发,当他意识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无望之后,这位帝王决心以武力解决这一心腹大患。

1681年,掌管台湾地区近20年的郑经去世,继任者郑克塽年幼,尚不具备周全的能力,台湾内部因为争权发生了内乱。

台湾境内动荡的局势很快引起了海峡对岸的注意,康熙帝意识到这是一个关键时机,他迅速任命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开始统筹攻台战事准备。

两年后,施琅率领水师从福建铜山出发,开始进攻澎湖列岛。澎湖列岛是台湾的屏障,郑氏政权惊慌失措,刘国轩率军抵抗突袭的清军水师。

最终,清军凭借着优势兵力和战术,顺利击败郑氏部队,拿下澎湖列岛,彻底切断台湾与外界的联系。

澎湖列岛的战役彻底让郑氏看到清军的强悍之处,在被切断与外界的联系之后,郑氏部众终于意识到他们已经失去了和平过渡的最好时机。

不久,郑克塽率部投向,献上台湾布防图,1684 年,康熙帝下令在台湾设立 “台湾府”,台湾彻底回归中国版图。


参考文献:

1.《清圣祖实录》

2.《台湾府志》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4

标签:历史   得寸进尺   台湾   清朝   惊人   独立   清廷   澎湖列岛   中国   领土   朝鲜   水师   政权   福建   版图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