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你晚上要不要喝丝瓜汤?”——这么一句平平无奇的问话,最近却在互联网上掀了玩梗巨浪,各种二创视频、表情包和段子里,都会看到了这碗绿莹莹的汤水。
事情的起因是,网络博主“累子”用特效分饰母子两角,用一碗“丝瓜汤”做道具,演绎了一场“超典型”中式家庭对话。视频中,妈妈拼命劝儿子喝汤,儿子连连拒绝,几番拉扯之后,话题没有推进,矛盾没有解决,妈妈用一句“你现在肝火太旺了,喝点丝瓜汤降降火”,让一切回归到原点。本来应该用沟通解决的问题,最后归结为“养生”。
网络博主“累子”用特效分饰母子两角 图源网络
这个梗在全网引发了超过3亿人围观,有人把头像换成冒着热气的丝瓜汤,有人二创出“职场版丝瓜汤”:这个方案不行?你肯定是肝火太旺,下班前改十版降降火。一些外卖餐馆还顺势推出“丝瓜汤套餐”……“丝瓜汤”不光中国网友爱喝,在外网也掀起热潮,不少“老外”纷纷热情参与,相关标签播放量迅速破百万。这场全民玩梗,至此已成“艺术”。
一碗降火的丝瓜汤,为何煮沸这么多人的情绪?因为它精准地戳中每个人内心,即那一块经年未愈的“情感烫伤”——你说的你一二三四,他说他的甲乙丙丁;你想吐露真心,他只当你是矫情;你想好好讲讲道理,他递过来一碗汤说趁热喝了吧,喝了你就没那多道理想讲了。“丝瓜汤”是一个符号,更是一个容器,盛满了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在各种关系中因“无效沟通”而积攒的苦恼与无奈。
家庭中,父母用“为你好”包裹着的充耳不闻;职场里,领导用“你不懂”消解掉的创意和热情;亲密关系里,对方用“随便你”掩盖的惯性冷漠,本质上都是将长期积累的复杂矛盾简化为“你火气大、你有病”的思维暴力。就像被硬灌下一碗滚烫的丝瓜汤,被迫吞咽下去的,是那种“我的感受不重要,我的话没人听见”的压抑和窒息感。
这种沟通模式看似“和风细雨”,其实是一种温柔的暴力,忽视了平等交流的重要,否定了人的真实感受。正如歌曲《想自由》中唱的,“人和人的沟通,有时候没有用”。这句歌词恰似“丝瓜汤”文学的注脚——不是因为不爱,而是因为不会爱;不是因为不关心,而是关心的方式错了。时常难以获得话语权的年轻人,用“肝火旺”解构道德绑架,用“降火汤”调侃情感勒索,他们真正在做的,是将那些压抑在心底的“说不出口”,转化为集体狂欢中的安全宣泄。
能把“丝瓜汤”变成梗,意味着年轻人开始有能力正视并尝试着改变这种“单向输出”的沟通模式。从前或许难以启齿的代际矛盾、家庭问题、职场困难,能够通过玩梗的方式笑着说出来,便也是对父母、对上司、对朋友、对所有交流对象的一种“喊话”,既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又显得不那么尖锐,可以说是一种温和的反抗,也充分表达了对于平视和尊重的渴求。
“丝瓜汤”这个梗的走红,能让更多人读懂背后的意味,反思自己是否也曾端起汤碗、回避真实。它提醒我们,在下次说出“你肝火旺,喝点丝瓜汤”之前,先认真聆听一下对方的声音,试着问一句“你是不是不开心?”如果说人与人之间,能因此多一些换位思考、少一些简单否定,多一些“好好说话”、少一些“默默闭嘴”,多一些“被听到”、少一些“被安排”,那么这碗“丝瓜汤”,其实也是美味、营养的。
文 | 闻仃(资深媒体评论员)
更新时间:2025-09-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