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老札,这篇咱们聊点实在的:曾经满大街都是的绝味、周黑鸭、煌上煌,最近日子不好过了。

半年营收少了10个亿,一年关了5600家店,这曾经风光的“鸭货三巨头”,现在好像真到了要做生死抉择的时候。
你肯定也有过这种经历吧?下班路过卤味店,想着买点鸭脖当夜宵,随手夹了几根鸭脖、两对鸡翅,再拿一小盒莲藕,心里琢磨着撑死三四十块。
结果收银员一扫码:“您好,一共88元”,那瞬间脑子都懵了,看着袋子里没几块的骨头,再瞅瞅手机里刚到账的工资条,总觉得跟被“抢”了似的特别荒谬。

以前鸭脖多亲民啊,典型的市井小吃,十几块钱就能买一大袋,啃着满嘴流油,是普通人的快乐源泉。
可现在它摇身一变成了“消费刺客”,价格快赶上一顿正餐了,分量却越来越少,真心让人觉得憋屈。
更有意思的是,当咱们因为贵舍不得买的时候,柜台后面的“鸭王们”日子比咱们还惨。

带头的绝味食品,因为会计操作出了问题,股票都被标上“ST”了,市值从最高的时候跌了80%,在A股里都算跌得最狠的。
被称作“鸭界爱马仕”的周黑鸭,2025年上半年营收12.23亿元,比去年同期少了2.9%;排第三的煌上煌更惨,同期营收9.84亿元,下降了7.19%。
这俩不仅赚钱少了,连名气也不如以前。曾经值千亿的卤味市场,好像一夜之间就变天了,以前的神话眼看着就塌了。

大家肯定好奇,这三巨头以前为啥能赚那么多?现在又为啥卖不动了?真就只是因为“消费降级”吗?今天咱们就好好唠唠,这曾经能赚千亿的“鸭子生意”,到底为啥飞不起来了。

要搞懂绝味和煌上煌的麻烦,得先说说它们以前靠啥“发家”:大规模加盟模式。

过去十年,这套模式简直就是“印钞机”,但它本质不是做给咱们消费者的零售生意,而是赚加盟商的钱,具体分三步:
想加盟先交2万到3万的加盟费,这钱稳赚不赔,是品牌的第一笔固定收入,门店装修、放货的柜子,甚至收银的系统,都得从总部买。
这些东西多少钱没个准数,加盟商得先通过好几轮审核,最后才能知道要花多少,品牌在这上面能操作的空间可大了。

而且加盟店所有的鸭脖、鸭翅,都必须从总部进货,总部因为一次买得多,能把上游的价格压下来,再用“保护价”卖给加盟商,中间的差价就是纯利润。
这套模式真挺“聪明”:公司不用花太多钱,开店的房租、员工工资这些成本和风险,全让加盟商扛了,品牌只需要管好供应链、打打广告、再多开几家店,利润就能蹭蹭涨。
就靠这个绝味最火的时候开了1.5万家店,比麦当劳和肯德基在中国的门店加起来还多,那时候资本市场特别看好,觉得这模式能一直复制下去。

但任何生意都不能一直靠“跑马圈地”,等市场满了这“印钞机”就变成“绞肉机”了。
一方面店开得太多,开始互相抢生意,一条街上可能没有银行,但绝对有鸭脖店。
同一个品牌的店离得太近,每家店的客人都变少,营业额也跟着降,不少加盟商忙一天,卖的钱连房租和员工工资都不够付。

另一方面房租和人工成本一直在涨,这两座“大山”压得加盟商喘不过气,可总部为了自己的利润,给加盟商的原料价格一点没降,加盟商一边要花更多钱一边又赚不到钱,最后只能亏本做生意。
这就导致两个结果:要么关门走人,要么自己在原材料上动点手脚,压缩成本。

如果说绝味和煌上煌是管不住加盟商,那周黑鸭的问题就是“放不开”,从一开始就把自己定位成“高端”,靠的是全直营模式。

所有门店都是品牌自己开、自己管,员工也都是正式员工。
这种模式的好处很明显:装修、服务、产品质量都能统一,能保持“干净、高品质”的形象;而且自己说了算,不用担心加盟商搞事,定价也能自己把控。
更重要的是,没有中间商赚差价,产品从工厂直接到门店,周黑鸭的毛利率常年在60%左右,比绝味、煌上煌的30%高太多了。

也就是说,卖100块钱的鸭脖,60块都是利润,这在餐饮行业里算是“神话”了。
以前大家消费力强的时候,周黑鸭就像“鸭脖界的苹果”,独特的甜辣味加上高端定位,吸引了不少白领和年轻人,那时候追剧、熬夜加班,都爱买两盒周黑鸭是真的能带来快乐。
可时代变了,“高端”就成了累赘,周黑鸭的店大多开在机场、核心商圈,这些地方房租特别贵,而且自己开店要投很多钱,扩张速度远比不上靠加盟的绝味和煌上煌。

尤其是现在大家都不想为没必要的品牌溢价花钱,周黑鸭的“高端”就显得特别尴尬。
看着生意越来越差,客人越来越少,周黑鸭终于在2019年“打脸”,开始搞加盟了,但这步棋没走对,反而陷得更深。
周黑鸭搞的是“发展式特许经营”,对加盟商的资金、开店资源要求特别高,更像是找“城市合伙人”,不是谁都能加盟,这样一来门店扩张还是慢,最多的时候也就2000家加盟店。

更核心的问题是,周黑鸭的“高端”定位和加盟模式根本不搭,如果还卖原来的高价,加盟商忙一年可能根本不赚钱,相当于给总部打工。
如果为了让加盟商赚钱降价,又会影响直营店的生意,自己“鸭界爱马仕”的形象也保不住,就成了“鸭界拼多多”。
一边羡慕绝味、煌上煌在小区门口开店能赚钱,想接地气,一边又舍不得“高端”的架子,怕别人说自己掉价。

这种“又想要又想要”的心态,让周黑鸭的加盟策略特别犹豫,最后没救了业绩,还把自己的品牌定位搞模糊了,到2025年上半年,周黑鸭的加盟店只剩1291家了。

商业模式有问题是根本,但产品不创新、价格还傲慢,就是压垮它们的最后两根稻草。

过去5年甚至10年,绝味、周黑鸭、煌上煌根本就没有出过什么新品,菜单好像从来没变过,永远是鸭脖、鸭锁骨、藕片、毛豆,口味也没什么新花样。
现在的奶茶店每季度都搞联名新品,烘焙店把中式点心和西式糕点结合出花来,连方便面都在不停出新款口味,对比之下这三巨头的研发部门跟“放假”了似的。

现在的年轻人从小就被各种新品牌包围,嘴巴越来越挑,就喜欢新鲜的东西,一直卖老产品,还不如那些小众餐厅有吸引力,自然拉不来新客人。
但比产品不更新更让人反感的,是它们一直涨价格,现在很多老品牌都靠“听劝”重新火起来,可这三巨头却偏偏不听,还一个劲涨价。

过去几年它们涨了好几次价,理由都是“原材料贵了”,鸭副产品价格确实会变,但问题是,涨上去就再也没降过,就算原材料便宜了,也没见它们降价回馈消费者。
这就让人看明白了,涨价根本不是因为成本高,就是为了让财报好看,给资本市场一个交代。

这三巨头落到今天这步,表面看是因为“消费降级”,其实是因为它们忘了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

要想重新赢回市场,根本不用搞复杂的资本运作,而是要回归做生意的本质:好好做产品,多搞点新花样;定合理的价格,别总想着“收割”消费者;多尊重消费者的感受,重新建立信任。
说不定等它们真正放下身段,让大家能轻松实现“鸭脖自由”的时候,这曾经值千亿的卤味生意,才能有新的希望。
更新时间:2025-11-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