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家都在为中国楼市会不会成为下一个美国或日本而吵得厉害时,被很多人称为 “楼市预言家” 的黄奇帆,早就给出了完全不同的答案。
在他看来,用美国和日本的老模式来对应中国的新问题,根本行不通,中国房地产的问题,病根不在外部,而在自身,是种很独特的毛病,就是 “超级库存” 和 “超级杠杆” 这两个问题撞在了一起。
这不是外来的问题,而是内部发展中出了偏差,问题这么重靠市场自己慢慢调理肯定不行,必须彻底解决,他提出的办法,厉害就在于一个动作能同时解决三个大麻烦,那他说的动作是什么呢?
本文所有内容皆有官方可靠信息来源,具体资料赘述在文章结尾,文章部分内容有润色,请读者理智阅读
要想清楚读明白黄奇帆提出的办法,我们就得先搞清楚他所说的“超级库存”是什么。
黄奇帆在曾经的采访中指出,中国房地产市场在过去长期快速发展过程中,由于土地供应、开发模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存在严重的供需错配,导致库存大量积压。
城市规模扩张中土地资源分配不合理,开发商过度依赖大规模开发,忽视了市场的真实需求,使得住房供给在数量和结构上均偏离实际需求,逐渐形成超级库存问题。
库存不仅体现在新房供应过量,还包括因产品质量不佳、配套设施不完善等导致的有效供给不足,进一步加剧了库存困境。
今年,全国多地新房库存去化周期显著拉长,部分三四线城市新房库存去化周期从以往的12-18个月,延长至如今的30-40个月,甚至更长。
大量新建楼盘销售缓慢,房屋空置率居高不下,一些中小开发商因库存房屋难以变现,无法按时偿还贷款,陷入财务困境,甚至部分楼盘出现烂尾风险。
而这些现象都充分印证了超级库存对房地产市场的负面影响。
黄奇帆还深入剖析了房地产开发商传统的高杠杆运营模式。
也就是开发商依赖银行贷款、债券融资以及预售房款等多种途径,构建起层层嵌套的债务链条,使得行业整体杠杆率畸高。
这种高杠杆模式在市场上行期能够推动企业快速扩张,但一旦市场转向,将面临着巨大的风险。
金融机构为追求业务增长,对房地产企业过度放贷,进一步助长了杠杆的膨胀,而监管在某些时期的滞后,未能及时有效约束这种高杠杆行为,使得风险不断积累。
今年,多家大型房地产企业债务违约事件频发,比如恒大、融创等巨头陷入巨额债务危机,企业债务规模庞大,资产负债率远超警戒线。
以恒大为例,其负债总额一度高达数万亿元,涉及众多金融机构和上下游供应商,引发了市场的连锁反应。
因开发商债务违约导致银行不良贷款增加,金融市场波动加剧,银行对房地产相关贷款更加谨慎,进一步收紧信贷,使得房地产企业融资难度加大。
而这一过程就会形成恶性循环,验证了超级杠杆对金融稳定和房地产市场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威胁。
关于明年市场,黄奇帆认为库存消化仍有挑战,但会有结构性变化。
随着经济复苏和市场调节,中心城市和大都市圈库存消化可能加快,人口流出、产业薄弱的三四线城市库存压力会更大。
同时,库存住房转化为保障性住房的力度可能加大,通过收购、改造闲置商品房纳入保障房体系,缓解库存压力并满足中低收入群体需求。
在杠杆方面,房企杠杆率将进入深度调整,市场环境变化和行业自身风险约束增强,企业会通过出售资产、债务重组降低杠杆,金融机构对房企融资标准也会更严格。
此外,可能会有一些缓解金融风险的措施,如设立相关基金提供流动性支持,推动债转股降低企业债务,增强抗风险能力。
从支撑因素看,宏观经济方面,若经济稳定增长,居民收入增加会提升购房能力和意愿,有助于消化库存,经济增长带动产业发展吸引人口流入,尤其利好中心城市住房需求。
资金面保持合理充裕的同时,资金流向会更注重市场自身调节,避免过度流入房地产,通过市场机制调节房贷利率和信贷规模,控制购房杠杆。
市场供需结构上,人口老龄化、人口流动带来需求变化,老年人口对养老住房需求上升,年轻人口增长放缓使购房需求结构改变,促使开发商调整产品结构,适应需求的库存去化加快,不符合需求的库存更难消化。
行业竞争中,市场下行压力下集中度会提高,大型企业凭借资金、品牌优势整合资源降低杠杆,中小房企为生存也会主动降杠杆、调整策略。
黄奇帆对明年市场的看法,核心是库存消化的结构性变化、库存与保障房结合,以及杠杆率调整和金融风险缓解。
从市场规律、经济形势和行业变化来看,这些判断有其合理性,对行业从业者、投资者和购房者有一定参考价值。
对此,大家是如何看待黄奇帆关于房地产的预言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和看法哦!
信息来源:
更新时间:2025-08-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