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妈的节俭,是一种深藏的爱

文 | 吴钩随笔


小时候,我们常以为父母的节俭,是“抠门”。
长大后才懂,那是他们一生的修行,是不动声色的深情。

回一趟老家,我像走进了一座节俭的纪念馆,
每一件老旧的生活器具,都在说:“我们没那么富裕,但我们足够坚韧。”


一、水瓢破了,水还在接

厨房里那个水瓢,边角碎裂,塑料已经发白。

我以为是早该扔掉的旧物,
没想到我妈还在用,舀水、洗菜、冲盆,样样不落。

我忍不住说:“都碎了,怎么还不扔?”

她摆摆手:“水瓢是舀水的,只要还能舀,为啥要换?”
她说这话时,手上还沾着洗衣粉的泡沫,神情却无比认真。

我爸在一旁搭话:“上次我说换,她还跟我吵一架。”

我哑口无言,只觉得心里翻起一阵细细的酸。


二、洗衣盆洗出历史,搓衣板摇摇欲坠

回房间换衣服,我看到角落里摆着一只洗衣盆,
盆边漆面脱落,搓衣板裂纹纵横。

“不是买了新的放在柜子里吗?”我问。
“新的留着客人来用,咱自己用旧的就行。”

那块搓衣板已经歪斜不平,
我搓几下,就听见“咔哒”一声,像是发出抗议。

她笑了笑说:“还能用,我都用了十几年。”

我终于明白,她不是不知道什么叫“破”,
她只是觉得——还能用,就值得留。


三、扫把不扫灰,只扫记忆

我想打扫一下房间,四下找不到像样的扫把。

我妈从角落里拿出一根断柄毛稀的旧扫把,
“就在这儿,我一直用这个。”

我接过手时,那扫把轻得像风,几乎没分量。
扫一地,落叶还在原地,灰尘只是换了个方向。

我问她为什么不换新的,
她淡淡地说:“这根是结婚那年你爸亲手做的。”

我一时间无言。

原来,节俭有时并不止为省钱,
而是某种念旧与不舍——物是,人也在。


四、他们的节俭,是自律,是底气

我爸比我妈更“简朴”。他可以连续一周吃自己种的菜,不沾一滴油星。

他说:“吃得清淡,身子轻。”

他从不主动买肉,说“年纪大了不消化”;
每次家里杀鸡杀鱼,他只象征性吃一口,多数时间给我妈和我们留着。

他不是没能力享受,而是觉得不必。
“不是穷,是我们没那个瘾。”他说这话时,神情平静,却让我莫名动容。

我妈偶尔买点水果回来,他嘴上说:“浪费”,
可削好的苹果一摆上桌,他第一个吃得津津有味。

他们不是不知道什么是“好”,
只是早把“忍”写进了日子里,把“留”留给了我们。


五、他们节俭一生,只为我们不必节俭

回过头来看,他们有自己的房,有一点积蓄,
没有债务,没有依靠我们,也从未开口伸手。

他们守着这份“节”,不是对自己苛刻,
而是给我们留后路、筑底盘。

我想起儿时那些被洗得发白的衣服、拼接过多次的被单、和那口永远刷得干净发亮的铁锅。

那时我觉得丢脸,现在我觉得荣耀。
他们用节俭守住了体面,用克己撑起了我们这一代的自由。


六、如今的我,只想悄悄回报这份沉默的爱

我知道,他们舍不得用好东西,
那我就多寄几件新衣服,说是“商场送的”;
他们不舍得吃贵水果,我就说“公司发福利”;
他们拒绝用新洗衣机,我就说“水费电费我来交”。

他们不愿被“养”,我就用另一种方式陪伴他们,
不打破他们的节奏,只在细节里多一点温柔。


尾声:那份节俭,竟如此可敬

每一件旧物,都记录着他们生活的方式、
也刻着我们未曾察觉的那份深沉的爱。

不是他们不愿意换新,
是他们习惯了“旧”的安心。
是他们以为——
只要我们过得好,就什么都值得。

愿你早些懂得,
节俭的父母,不是没钱,
而是把最好的,都留给了你。


愿我们都学会用温柔的方式,回报父母的“吝啬之爱”。
那不是贫穷的象征,而是爱得极深的表达。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5

标签:美文   节俭   扫把   水瓢   旧物   父母   方式   能用   吃得   神情   这话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