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编辑 尉迟红心
“几乎全是预制菜,还那么贵。”——罗永浩的一条微博,引爆了舆论场。
短短几天,从微博到直播,从澄清到打脸,从悬赏到对线,这场围绕“预制菜”的风暴,硬是把西贝推上了舆论最高点。
然而真正让局势逆转的,并不是某个当事人的喊话,而是新华社的一句评论:“不怕你预制,怕你不告我!”
第5天,风向彻底分明。
西贝创始人贾国龙起初选择“硬杠”,斩钉截铁否认预制菜,甚至喊出“100%现炒”。
可没想到,探店画面却让网友直呼“破防”:料理包、电磁炉、复热的主食,和消费者心中“现炒”的认知出现巨大落差。
罗永浩把战场拉进直播间,强调“透明比定义更重要”,并拿老乡鸡举例,主张让消费者看得明明白白。舆论此时几乎一边倒。
就在争议最激烈的时候,新辣道创始人李剑突然“杀出”,直接挂出20万悬赏令:“谁能举出完全不用冷冻原料和添加剂的连锁餐厅,我立刻给钱。”
他反驳罗永浩的“现炒=健康”逻辑,直言冷冻肉反而更安全、风险更可控。虽然李剑的身份让争议依旧,但这场“叫板”,多少让餐饮行业的另一面声音浮出水面。
不过,真正的拐点还在后面。
9月13日,新华社的一条评论,把几天来的唇枪舌剑瞬间定格。
“不怕你预制,怕你不告我”
短短14个字,击中了事件的核心:消费者并不是不能接受预制,而是不能接受“被蒙在鼓里”。这句话,让几天来“什么是预制菜”的口水仗,瞬间失去了意义。
新华社的表态,等于给出了一个新的“价值锚点”:透明、告知、尊重消费者知情权。这才是舆论真正的焦点。
而在这句话的映衬下,西贝之前所有的解释和辩解,都显得苍白无力。不是你如何定义,而是你敢不敢说真话。
第5天夜里,罗永浩删掉20多条微博,只留下一句“西贝的事告一段落,我要忙正事”。这既是“收兵”,也是“见好就收”。老罗清楚,自己的核心诉求——推动透明化——已经借由新华社的评论完成了。继续下去,只会陷入“摧毁一家企业”的舆论泥潭。
而西贝这边,终于在9月15日发出致歉信:承认“生产工艺与顾客期望有差距”,承诺将中央厨房工艺尽量转回门店现场;与供应商沟通缩短保质期;在2025年10月1日前完成九项调整,并邀请顾客监督,“要向胖东来学习”。
看似态度诚恳,但罗永浩第一时间转发回应:“10月1号前还要继续卖剩菜是吗?”——依旧紧盯执行的落地。西贝选择了“时间表”,但消费者要的是“当下的变化”。二者之间的张力,并不会因一封道歉信而消失。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西贝最艰难的时候,一批行业大佬开始站出来声援:巴奴毛肚火锅的杜中兵、吉祥馄饨的张彪、霸蛮的张天一……他们都选择在舆论最汹涌的时刻,给西贝递上一只“援手”。
更有意思的是,于东来也在社交平台发声:“希望理性理解,帮助企业改善,而不是毁掉企业。”贾国龙则回应“很感激”,称自己多次去胖东来学习。
与此同时,华与华董事长华杉也表态:“西贝是中国最好的企业之一”,并将事件定性为“网络暴力”。罗永浩立刻在直播中怒怼:“服务西贝10年,收了6000万,是品牌刺客。”第二天,老罗又称华与华已向他道歉。
一边是同行力挺,一边是营销公司卷入骂战。西贝这场危机,已经不只是企业和消费者的对抗,而是牵动了整个餐饮圈的立场之争。
把这场风波拉长来看,输赢已经很清晰:
罗永浩赢在“定题”,让事件从“定义预制菜”转向“透明化”。删博收兵,反而是他最聪明的退场。
西贝输在“硬杠”,口径前后不一、沟通慢半拍。即便最终致歉,但在公众眼里,这一步走得太晚。
李剑则揭开了行业的另一面:冷冻、添加剂并非洪水猛兽,真正的关键是标准和监管。只是他的立场,注定让大众怀疑其“公正性”。
新华社的那句话,成为最终的定调,把这场喧嚣的争论,收束回最质朴的逻辑——信任感。
从9月10日到9月15日,短短5天,一场预制菜争议演变成全民热议的行业大考。
这一切提醒餐饮企业:别和消费者玩文字游戏。无论你叫“中央厨房”还是“预制工艺”,只要和消费者的体验感不符,最终都会被戳穿。
行业要发展,消费者要信任。真正的“胜负手”,不是舆论战的输赢,而是你敢不敢把厨房的那扇门彻底打开。
毕竟,食客花的钱,不只是买一份餐,而是买一份安心。
更新时间:2025-09-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