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必成
随着全域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全球许多游客都乐意到新疆观光旅游,特别是喜爱到南疆的喀什、阿克苏、和田、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等地的少数民族家做客,体验当地浓郁的民族风情。
近年来全球许多游客都乐意到新疆南疆的喀什、阿克苏、和田、克州等地观光旅游,体验少数民族风情。
可是到少数民族家做客吃饭,有一约定俗成的礼仪是需要每人都履行的:饭前主人都会提着洗手壶,热情地逐一为客人净手。客人无论是达官贵客还是平民百姓,都需配合洗手,并用毛巾擦干,忌随意甩手。溯源这一礼仪,还要从人流如织的陕西省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院中展出的青铜器皿“匜”和“逨盘”说起。
溯源沃盥礼,还要从陕西省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院中展出的青铜器皿“匜”和“逨盘”说起。
“ 匜”:洗手时浇水的器具,整体呈瓢形、曲口直唇,前有宽流、流略上昂,后置龙首鋬,下有四龙首足。口沿下饰窃曲纹,腹部饰瓦楞纹,鋬上饰凹弦纹和窃曲纹,有的带盖,常与逨盘配套使用。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院中展出的文物“齐侯匜”,高24.7厘米,长48.1厘米,重6240克。是目前发现的西周青铜匜中最大的一件。内腹底铸铭文22字:“齐侯乍(作)虢孟姬良女宝匜,其万年无疆,子子孙孙永宝用”。大意是齐侯为夫人良女(虢君的长女)制作这件宝匜,并祈求子孙永宝用之。
“逨盘”:为盛水器皿,通常与“匜”配套使用,用于古人行沃盥之礼。
“逨盘”:为盛水器皿,通常与“匜”配套使用,用于古人行沃盥之礼。通高20.4厘米、口径53.6厘米、重18.5公斤,西周晚期文物。该器皿造型优美,腹部及圈足处装饰窃曲纹,铺首为兽首衔环,盘外部布满翠绿色铜锈。盘内铸铭文21行372字,详细记述了单氏家族8代人辅佐西周从文王到宣王共12代天子征战、理政、管治林泽的历史。
沃盥礼是三千多年前周朝形成《周礼》中的礼仪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沃盥礼源于中国西周时期,是当时礼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周代是古代礼乐文明的奠基时期,礼仪规范被广泛应用于古代民众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体现等级秩序和尊卑关系。《周礼》中的礼仪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礼仪,体现了古代社会对仪式感和清洁卫生的重视,强调在重要场合中通过洗手来表达对他人或神灵的尊重。这种观念在现代社会中转化为普遍的卫生习惯,如餐前洗手、晨起洗漱等,这些习惯已成为现代文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丰富了现代人的精神生活,还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作为一种仪式,体现了古代社会对仪式感和清洁卫生的重视,也是古代中国民众社会生活的礼仪规范。
据相关资料显示,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地方。随着二千多年前张骞两度出使西域(新疆)后形成的丝绸之路,使古代中原文化洗手洗脸的沃盥礼仪对新疆地区产生了积极影响被借鉴和吸收。十一世纪初伊斯兰教在新疆地区占据主导地位后,其宗教仪式中的洗盥要求,如在进行日常祈祷前,信徒需进行小净,包括洗手、洗脸、漱口、洗鼻孔等,以保持身体的洁净。这些宗教规定促进了沃盥礼在新疆的传播和接纳,成为信徒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中原文化洗手洗脸的沃盥礼仪对新疆产生了积极影响被借鉴和吸收,形成了具有新疆特色的洗盥礼。
最初借鉴中原地区的沃盥礼在作为一种保持清洁的生活习惯,在宗教仪式中得以持续融合传承,被新疆各民族视为自身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家庭、社会的传承和教育,沃盥礼得以在各个民族中代代相传,并逐渐形成了具有新疆特色的洗盥礼。了解并遵循洗手礼的习俗,不仅能体现对少数民族的尊重,还能更好地融入当地的民俗文化和睦相处。
更新时间:2025-05-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