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免密支付正在偷走你的钱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事?

扫个共享充电宝,明明按时还了,结果过了两个小时,一查账单,还扣了一块八毛。

看个会员视频,前三个月打骨折,便宜得跟不要钱一样,你心里还挺美。等到第四个月,一声不吭,原价续费,啪一下几十块就扣走了。关键是——你根本没点确认键!

很多人会想,是不是我记错了?是不是忘了关自动续费?

其实你没记错。你也没忘。问题是,它根本没问你。它不需要你输密码,也不需要你点同意,它早就帮你“默认同意”了。

这就是今天咱们要说的主角:免密支付。

一个让你以为方便,其实却在偷偷吸你钱的“温柔陷阱”。

更可怕的是,连央行都出警告了:谨防免密支付漏洞!

这不是小问题,这是钱包在慢性出血。

今天,我就带你扒一扒——免密支付到底是什么,商家为什么那么爱用它,你又该怎么保护自己别被默默收割。

听完这期,你可能会立马去关掉五六个“吸血扣费”,不夸张。

一、免密支付到底是个啥?它什么时候钻进你手机的?

说白了,免密支付就是你不需要输入密码、不需要点确认,系统就直接帮你付款的一种“便利”功能。

听上去挺香是不是?快、省事、不耽误事儿。但问题也就出在这儿——它太顺了,顺得像一条滑梯,你根本不知道什么时候滑进去了。

比如你注册个视频App,首月会员1块钱,点进去一看:哇塞,真香,买!

它中间弹出来个小字提示,说“首月1元,次月自动续费,免密扣款”。你那时候哪顾得上看啊,眼睛只盯着那“限时优惠”,啪一按,就算授权成功了。

从那一刻开始,你就不是一个“每月手动续费”的用户了,而是被系统安排得明明白白的“稳定付款者”。

更夸张的是,有些平台根本不弹窗、不提醒,默认你一开始就同意了。有的甚至一开始是“免费试用7天”,你要是忘了取消,系统就悄咪咪开始每月划走。你都不知道是从哪天开始的。

这个免密啊,其实最早的初衷是好的。比如高铁扫码过闸、公交卡刷脸、手机NFC进地铁,这些都属于免密。它就是为了加快效率,别每次都要输密码、刷卡那么麻烦。人家开发这套系统,是站在“用户便利”的角度考虑的。

但就像很多东西一样,一旦和“钱”沾边,就很容易变味儿。

企业就发现了:哎,既然这个功能可以免输入、免确认,那咱是不是可以默认绑定一个扣费流程?这样用户不吭声,我们就可以自动收钱。他要取消,还得自己找地方关,找不到就继续扣。

久而久之,免密支付这个“方便”,就被玩成了“套路”。

你别以为这是个体商户才干的事,大平台也不例外。你去支付宝、微信点开免密服务列表,会发现你根本没印象什么时候勾选过这些服务。但它确确实实就在那运行着,账单也在悄悄往外流。

很多人第一次发现问题,都是在银行卡突然余额不足、信用卡还款失败、或者查账时莫名其妙少了几十块。往回一查才知道,早在几个月前,你就授权了一个App每月自动扣款了——而且你连用都没用过。

你说这像不像你自己拿着钱包递给人家,说:“你随便拿吧,我不看了。”

再说狠点,有时候你不光递了钱包,甚至连什么时候递出去的都不记得。

这不是危言耸听,真是很多人现在的真实状态。

而且注意一点:免密支付有时候并不叫“免密支付”,它可能叫“自动续费”“快捷支付”“免验证扣款”“一键支付”,听起来好听,但本质上就是:你授权别人在你不知情的情况下动你的钱。

更离谱的是,现在很多App在你注册时,默认勾选这些服务。你要取消,就得挨个取消、翻菜单,或者干脆找不到在哪儿关。

咱们平时太忙、太懒、太容易掉以轻心,很多人根本没意识到这些服务一直在跑。平台就抓住了这个点,光明正大地薅羊毛,而且你还没地方说理。

你要真打客服电话,人家还振振有词:“用户授权过了,后台记录清晰可查。”

你说气不气人?

所以,免密支付不是“是不是坑”的问题,它的问题在于:它模糊了边界,让你在不清楚的前提下做出了承诺,然后这个承诺就成了它割你钱包的借口。

你以为你是在用“科技的便利”,但其实,是“别人用科技来绕开你的判断”。

别把“方便”当成合理的理由,很多时候,它就是个糖衣炮弹。你愿意被绑着走,它就一直薅你,一直到你发现那一天为止。

而且,发现得早,损失小;发现得晚,真是哭都来不及。

二、那些你没发现的坑,正在暗暗出血。

你以为,扣你几块钱不算啥,小钱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那你还真就低估了这玩意儿的厉害。

真正让人心惊的,不是那几块,而是它在你完全没注意的情况下,一点一点给你薅光了耐心、信任、还有你最宝贵的掌控感。

有个哥们跟我说过这么个事儿:

他出差,在机场租了个共享充电宝。还之前怕超时,就特地盯着时间准点归还。还完当时也显示“归还成功”,他心想完事儿了,结果三天后突然看到账单被扣了4.5块。打电话过去,客服跟他说:“系统显示有延时,已经多收了,无法退。”

你看,系统是对的,人永远是错的。

还有一个更经典的——视频平台会员。

你点进去看剧,平台跟你说:“首月只要1块钱。”你想都没想,直接开通,然后,系统顺手给你勾上了‘自动续费’,而且是免密支付。

那1块钱只是诱饵,从第二个月开始,39、49、甚至更高,直接扣。你忙工作忙生活,根本不会每月去查账单。三个月过去,一查账单:咦?怎么被扣了一百多?这剧我都忘了有没有看完。

这不叫“坑”,这叫“套”。而且是不知不觉、温水煮青蛙型的那种。

再比如一些App,号称“免费试用7天”,结果呢?你如果忘记在第七天之前取消,系统直接自动续上年费套餐,一次性扣你两三百。你再找客服,人家只说一句:“这是您同意的。”

你再说:“我不同意啊!”

对不起,你注册的时候,那个“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的勾,就是你的“授权”。

你看,整件事它就玩你一个:你懒得看协议,你懒得取消,你懒得查账单。

他们不需要骗你,他们只要你“忽略”就够了。

还有更隐蔽的。你注册完某些平台,App根本没提示你任何“扣款”流程。你以为你只是注册了个账号,结果后台已经自动签了“代扣协议”,等你绑定了支付宝或微信,连个确认都没有,扣款就开始了。

等你想起来去取消?点进App,找半天都找不到“免密设置”在哪儿。有的藏在五层菜单之后,有的干脆让你“联系客服才可取消”,还得提供身份证、绑定手机号、验证短信……你说你当初开通它的时候,有这么麻烦吗?

平台很聪明,它知道——你越麻烦,你越不会去取消。

不信你现在就打开支付宝,点开“我 - 设置 - 支付设置 - 免密服务”,看看里面是不是一堆你根本想不起来什么时候授权过的服务商?什么快递小程序、什么某某游戏、某某工具箱,全都能免密扣你钱。

你会惊讶地发现,很多服务你压根没用过,它却早就在你账户上“潜伏”了好几个月。

还有微信,进去查查“扣费服务”——你会发现一堆App、订阅、服务平台全都在你的微信后面站着,虎视眈眈等着时间一到,就从你零钱包里悄悄划走几块十几块。

中消协今年上半年发布的数据说得很直白:

2024年,涉及免密支付的消费者投诉量,比去年增长了120%。

最多的问题是:“消费者根本不知道自己开通过免密”。

你想想,这是什么概念?

一个你根本没察觉的动作,让你成了“优质贡献用户”,而你连对方是谁都不记得。

说白了,免密支付的问题,不只是扣钱的事儿。它真正击中的,是我们对“交易边界”的模糊。

你已经不记得自己什么时候说过“可以扣”,你也没法知道它何时开始扣,更别提你还愿不愿意继续被扣。

这不像以前买东西——你看清楚了价格,点了支付,才确认付款。现在呢?你只是用过一次服务,它就默认你“长期合作”,你不反对,它就一直扣下去。

你像不像是被偷偷签了一份合同,然后这份合同每月都在往外划你钱,而你却找不到取消按钮。

你可能说:“这不至于吧?我每月查账单。”

我只能说,能做到这一步的,太少了。大多数人查账单,都是出问题那天。那天之前,都是“应该没问题吧”的盲信。

等你发现问题,钱早没了。平台那边还挺理直气壮:系统记录完整,都是你自己勾的。

你说气人不气人?

三、为啥商家那么热衷免密?你的一块钱,可能在给他们生利息。

你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

商家到底图啥?就那几块十几块的会员费、服务费,他至于这么千方百计、设陷阱一样地搞“免密支付”吗?至于吗?

真至于。

因为你看到的是扣你几块钱,平台看到的,是几千万人的沉淀资金池,是真金白银的利息流,是企业现金流的续命神器。

我来讲个简单点的逻辑——比如你开了一家App,100万人注册,每人一个月扣你9.9元会员费。那你是不是每月收990万?

这990万,大多数用户都不会立即使用,也不会立刻退订,对吧?

这些钱进了平台账户,平台不会马上花掉。那这笔钱在哪里?

答:放在他们的对公账户里“睡觉”。

可它睡觉的平台不会让它闲着。

钱放银行,不会空着,那就是利息。利息高不高是另一码事,关键是基数大。

而且,还有一种操作更狠:用你这笔沉淀的免密资金,去购买短期理财产品或者金融衍生产品。

你以为平台在等你用服务,实际上平台早就在用你的钱生钱。

你这边每个月被扣9.9块,根本不当回事;但他们那边,把你的钱乘以千万用户、用上十天半个月,利息都能养活好几个项目组。

这就叫“用户沉淀现金流”。

在金融圈有句话:能控制资金流动的人,才能决定利润走向。

你每次勾选“同意免密”,看起来只是为了省点操作,其实就是给平台递了一条通往你钱包的管道。你每个月那点“滴水”,在他们的系统里,已经被打包成了“活水”。

平台热衷免密,不是因为它怕你忘了续费,而是因为它希望你永远不记得你有在续费。它需要你“不清楚、不在意、不取消”。

你要真取消了,对它来说,不只是少了那9.9,更重要的是——资金池少了一块砖,它的“稳定现金流模型”出了个洞。

你有没有发现,现在很多App开始推“年费会员”?甚至故意“首月优惠、次月原价”?还有那种“买一年送三个月”的?

你以为你赚到了,其实平台赚得更稳。

因为一旦你付了年费,这笔钱就立刻进了他们的池子。你还没用,它就已经开始流转了。

你别觉得他们没本事搞金融。现在很多平台背后都有金融牌照,有理财部门,有资金运作团队,甚至和某些银行深度合作,专门做资金沉淀和清算。

以前我们说,羊毛出在羊身上。现在他们连剃毛的机器都不用自己买了——你自己点“同意”,把剪刀递给他们,还说一句“没事,就这几块”。

你还记得某些大平台早期推“快捷支付”时,怎么让你一步步放下戒备的吗?

先是“免手续费”,再是“秒到账”,再是“免密支付”。等你都用顺了,它就开始在你不看的地方下手。

用不完的会员,不停被续的订阅,试用变收费的试错服务……看起来都是你“授权”的,但你真愿意吗?你真知道吗?

平台根本不怕你生气,它怕你清醒。

一旦你清醒了,你就会去关闭免密,你就会取消续费,你就不会再让他们每个月白白拿走你的钱。

他们怕的从来不是“你不续”,而是“你知道你在续”。

他们怕的不是“你扣得少”,而是“你开始对钱敏感了”。

在商业的底层逻辑里,钱从来不是赚出来的,而是从不知情的人那里“流”出来的。

你以为你付钱买服务,其实你在用信任、麻痹和习惯,给平台做了最稳定的现金来源。

现在你还觉得免密是方便吗?

不,它是你交出主导权的开始,是你把对资金的敏感度一点点放掉的过程。

当你开始习惯“不看账单”、习惯“自动扣费”、习惯“懒得取消”,你就已经不是那个掌控自己钱包的人了。

四、关闭免密扣款,真的就那么难吗?

你可能会问,那我现在知道了这些,能不能把免密都关了?是不是就能一劳永逸?

答案是——能关。但真没你想得那么简单。

说句不好听的,有时候你光是找到“关掉”的那个按钮,都得翻半小时。

你试试看,现在就打开你的支付宝,点进去:

“我 - 设置 - 支付设置 - 免密服务”——点进去之后,一大堆你听都没听过的服务在那排着队:某某出行、某某盒子、某某会员、某某租赁,还有乱七八糟你完全没用过的小程序。

每一个后面,都标着“已开启免密支付”。有的还加个括号:“签约代扣”。

你点进去取消试试?有些平台直接跳转他们自己的App,App里面又要你登录、验证,有的干脆没入口,最后告诉你:要取消,请联系客服。

那边客服来一句:请提供绑定手机号、身份证号、验证码、手写签名自拍照……

你会有一种强烈的感觉:怎么当初开通的时候这么简单,取消的时候这么难?

不是你不会操作,是他们根本不想让你轻易找到出口。

尤其是那些在你不注意的时候自动绑定的服务,比如你扫了个码骑车、借了个充电宝、看了个试用会员,它就顺带把你签上了免密。你根本不记得你授权过,它已经默默绑定上了。

微信也一样。

你点开“我 - 支付 - 钱包 - 扣费服务”,进去一看,里面全是服务商的名单。你可能会吓一跳,里头有些App你根本没再用过了,它还挂着你微信的钱包自动扣。

最绝的是,有些平台是双向绑定的:你在App里签了一次免密,微信也授权一次,支付宝也同步一次。你只取消了一个,另一个还在跑。

你说是不是防不胜防?

说到这儿,不妨来点实用的:

要怎么真正关掉这些你根本不需要的免密支付?

其实也不难,我来教你个“三步法”,照着做就行。

第一步,打开你最常用的支付平台,比如支付宝和微信,找到免密服务管理的入口。记得,不是在首页找,是在“设置”→“支付”→“免密/自动扣款”那里。

第二步,点进去之后,不要只看前几个服务,要滑到底,一个一个翻。你会发现有很多你完全没印象的服务商。看到不认识的、或者你不再使用的,就点进去,找“取消授权”或“关闭服务”。

第三步,回到你常用的App,比如视频平台、购物平台、出行软件,打开它们的“个人中心”,翻“设置”“支付管理”“账户服务”那一栏,逐个检查有没有自动续费、快捷支付、免密扣款的设置。记住:这些功能一般都藏得很深,你可能得翻到五层页面才能看到。

建议你现在就动手做一遍。

如果你懒,或者你怕麻烦,那只能说——平台就是靠你这种心态赚你钱的。

很多时候我们说“哎呀就几块钱算了”,可你想想,如果有五个App每月自动扣你9块9,一年就近600块。再叠加一点“首月1元、次月原价”的套餐,再加上你爸妈手机上那些“不知道哪里开的会员”……

这一年,你可能白白被扣走上千块,最关键的是——你全程不知情,也不反抗。

这不是破财,这是主动喂养。

而且,不止是你,还有你的家人。

我特别建议你回头帮你爸妈检查一下他们的支付账户。他们用手机没有你灵光,很多时候连验证码都看不明白,更别提免密这套操作。平台最喜欢的就是这样的“稳定供款用户”,每月都安静地被扣,从不吭声。

还有些学生党、小孩的账号,也被绑定了免密,搞游戏皮肤、虚拟道具、试用软件,一个月下来账单直接爆表,家长发现时早晚被气哭。

所以,今天你听到这里,别光自己防坑,还要带家人一起防。

真别小看这些自动扣的钱,它不是小钱,而是反映你有没有掌控力的大事。

当你习惯让别人“默默动用”你的钱包,你就慢慢失去了最基本的判断力。

不光是钱的流动,更是你的生活被“平台算法”安排得明明白白。

很多人嘴上说着“我要对生活有掌控感”,结果账户上一堆“免密付款”,连在哪儿扣的都不清楚。

这哪叫掌控?这叫被动。

今天你关闭免密,不只是为了防止被坑,更重要的是你重新握住了对钱的主动权。

你知道钱是怎么出去的,你知道每一笔花销的来龙去脉,这才叫真正的“清醒”。

五、未来免密会更隐蔽吗?AI、指纹、人脸正在悄悄推动下一轮自动扣费。

你以为免密支付已经够隐蔽了?不,这才刚开始。

再过几年,你连“免密”这个词可能都听不到了——因为它会被换成一个新名字,叫“无感支付”。

意思就是:你连感知都不会有,钱就已经从你账上划走了。

听起来是不是更先进、更高科技?是的,但也更可怕。

现在你至少还知道:免密是你点了“确认”或“授权”;哪怕那一页你没认真看,至少还给你弹过。

但以后呢?

你进商场,人脸识别过闸——走进去了,平台默认你开始“体验服务”;

你走进健身房,指纹一按——系统记下你来了,然后就开始计时计费;

你坐地铁,用NFC刷手机——上车就算启动“出行服务”,哪怕你中途没坐完,它也有理由扣你全程价。

你觉得科技让你更方便了,但也让你在不察觉的瞬间成为“用户”,而你根本不知道你同意了什么、买了什么、花了多少钱。

你以为这是想多了?

你去机场、高铁站、商场、写字楼,越来越多的地方用上了“刷脸支付”“人脸闸机”“静默通行”。

刚开始你还觉得挺高端:哇,不用掏手机、不用扫码,直接刷脸过闸,像科幻片一样!

但你有没有想过,这种“无阻力”的通行方式,谁在背后做记录?这些记录是不是都可以绑定支付?这些支付,是不是也可以“默认同意”?

以后可能都不用你点什么按钮,AI系统通过你的行为轨迹、语音交互、面部识别,自动判断你“同意”了某项服务,然后后台自动扣款。

甚至可能发生这样一种场景:

你在家里跟智能音箱说了一句:“我要听周杰伦的专辑。”

第二天账单一来:叮!某音乐平台会员自动扣费12块。为什么?——因为AI判断你“正在使用付费服务”。

你想投诉?客服回你一句:“对不起,您说‘我要听’,这已被系统判定为授权行为。”

你说你还能反驳什么?

别以为这是危言耸听,现在已经有很多AI客服系统,可以“智能引导你完成支付”,你以为你只是点了“确认试用”,其实早就勾选了“自动续费”,而且默认走免密。

未来的支付,不再需要你“做决定”,而是系统替你判断你“已经决定”。

你明明什么都没确认,却会被AI理解为“你愿意”。

那时候,消费者的“主动权”,正在一点一点被磨掉。

你的身份、生物特征、语音、点击行为、浏览轨迹——都可能成为系统触发扣款的“证据”。

以前你还能说“我没输密码,我不同意”;以后,你可能连“我不同意”的权利都模糊掉了,因为系统会说:你已经“默认”了。

而法律,在这方面,远远落后于技术。

你去看现在的消费者保护条例,大多数还是围绕“用户点击授权”“弹窗提示”“明确协议”这种文字形式的。可当支付行为转移到AI判断、人脸动作、指纹点击之后,这些“明确授权”还怎么定义?

平台不会等法律跟上才干活,它们只看一件事:用户愿不愿意被“方便”所绑架。

所以,未来这个趋势,是确定的:

人将越来越容易陷入“看不见的交易”、付出“无意识的金钱”,而平台和系统,会越来越擅长利用你的行为数据,把每一个微动作都变成一笔交易。

你不主动说“不”,它就自动理解成“是”。

你不主动取消,它就认为“服务持续有效”。

你不去查账单,它就觉得“你不在意”。

所以,未来我们最需要的能力,不是“会支付”,而是“会判断”。

判断什么是真正的方便,什么是披着科技外衣的陷阱。

别让科技把你变成一个“自动掏钱的机器”,别让你的每一次“没留神”都变成别人理所当然的“稳定收入”。

科技本该是工具,不该变成“控制你消费行为”的主导者。

你可以享受便利,但前提是——你知道你在干嘛。

别等有一天你面对账单,一脸懵地说:“我什么时候买的这个?”

那时候,说明你已经不再是“消费者”,你只是平台数据里的“被收割者”。

你有没有发现,从头到尾,其实我们谈的根本就不是“扣你几块钱”的事。

是你到底有没有真正掌握自己的钱包。

免密支付只是一个入口,一个把你带入“自动消费”“默认付费”的世界的入口。

你以为只是开了个会员,方便了下生活,但你没注意,那些你没用的服务、没用的App、没再点开的平台,可能一直在从你账户里悄悄划走钱。

而你,心甘情愿地做了“沉默的大多数”。

央行发过警告,中消协发过数据提醒,这不是段子,这是现实。

未来的支付系统越来越“智能”,越来越“无感”,但你不能越来越迟钝、越来越麻木。

今天这期视频,不求你记住多少术语、不求你马上变得“极度警觉”,我就希望一件事:

你现在就去查查自己的免密扣款,把那些没必要的,全都关掉。

这是你对自己钱包最起码的尊重。

也是你保护家人最实际的一步。

如果你已经开始操作了,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打个“✅我关掉了”,也可以提醒更多人。

别忘了帮爸妈也检查一下,他们更容易中招。

如果你觉得这期视频对你有用,就点个赞、点个关注,转发给身边容易被套路的朋友。

我是财经科普局,咱们下期继续,聊聊你我身边那些“看不见的坑”,一起守住属于自己的那点“辛苦钱”。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04

标签:科技   平台   账单   系统   客服   钱包   用户   会员   块钱   发现   首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