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5日,红豆股份一则公告把自己推上了风口浪尖:要花4.85亿元买下关联方红豆居家的线上业务。
可谁能想到,这笔被捧上神坛的业务,账面上不仅一分钱没有,还倒欠着362.83万元。
这波操作直接看傻了市场,净资产负数的生意能卖出黄金价,增值率高达13698.38%,相当于把一块钱的东西炒到了137块。
更耐人寻味的是,消息刚出,上交所当晚就火速下发了监管工作函,把红豆股份的董监高们都拉进了关注名单。
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猫腻?
先说说这笔让市场炸锅的交易有多离谱。
买家是红豆股份,卖家是红豆居家及其子公司,说白了就是"一家人",都归红豆集团控股,典型的关联交易。
交易的标的是红豆居家的线上业务资产组,听起来挺时髦,但翻出账本一看,截至2025年6月30日,这部分业务的净资产是-362.83万元。
负数怎么来的?红豆股份解释说,承接这部分业务的5家公司从2025年3月才刚起步,手里没多少现金,应收的电商货款没及时到账,欠供应商的货款和推广费倒不少,而且结账周期还长,所以账面上就成了负数。
可就是这样一笔"倒贴钱"的生意,经评估机构用"收益法"一算,身价直接飙升到4.93亿元,硬生生增值了近5亿元。
最终双方讨价还价,加回未付的欠款,扣掉没收到的货款,敲定了4.85亿元的成交价。
为了让这笔交易看起来不那么荒唐,红豆居家还许下了业绩承诺:2025到2027年三年净利润合计不低于1.16亿元,每年分别要赚3600万、3900万和4100万。
但明眼人一算就清楚,就算承诺兑现,4.85亿的成本要靠每年三四千万的利润回收,得等十几年才能回本。
更有意思的是,这笔线上业务其实是红豆居家的"明星板块"。
就在上个月,红豆居家还刚拿了抖音服饰行业的影响力奖,上半年抖音平台GMV同比涨了80%,旗下红豆绒内衣更是卖了1.7亿件。
可再亮眼的销售数据,也架不住净资产为负的硬伤,这波高溢价收购,怎么看都像是"自家人抬轿子"。
为啥要搞这种明显说不通的交易?答案藏在红豆集团越来越紧张的钱袋子里。
作为无锡民营经济的老大哥,创始于1957年的红豆集团曾风光无限,连续21年登上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旗下还有红豆股份、通用股份两家主板上市公司。
可如今的红豆集团,早就没了当年的底气。
2024年前三季度,集团营收148.74亿元,同比降了12.12%;净利润只剩2129.67万,暴跌78.31%。
扛大旗的红豆股份更是惨,2024年亏了2.38亿元,这是上市24年来头一回年度亏损,2025年上半年又续亏1.09亿元,颓势根本刹不住。
业绩崩了,债务窟窿却越来越大。
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红豆集团总负债高达371.09亿元,资产负债率66.91%。
更要命的是,集团还陷入了票据逾期的泥潭,截至2025年9月底,红豆集团自己有400万元逾期,旗下江阴红豆置业逾期金额超4159万元,财务公司更是只字不提逾期多少。
为了填窟窿,红豆集团早就开始"砸锅卖铁"。
2025年6月,把旗下为数不多的优质资产通用股份24.5%的股权卖给了江苏国资苏豪控股,虽说回笼了21.18亿元,却彻底失去了控制权。
要知道,通用股份可是上半年营收涨30%的香饽饽,若非走投无路,谁愿意卖掉摇钱树?卖完优质资产还不够,红豆集团又开始密集质押股权。
到2025年6月,所持红豆股份、通用股份的股权质押率都超过了99%,相当于把几乎所有上市公司股权都押了出去。
就连持有的利安人寿股份,也在5月份全部质押给了银行,能变现的资产几乎被榨干了。
雪上加霜的是,集团持有的红豆股份股票还不断被冻结。
光是9月18日就新增8350万股冻结、1.65亿股轮候冻结,累计被冻的股份占集团持股的26.53%,涉及的债权就有6224万元。
一边是催债的债主,一边是枯竭的现金流,红豆集团的日子简直是度日如年。
好好的老牌企业,怎么就走到了这一步?根源就在那场轰轰烈烈却一败涂地的多元化扩张。
早年间,红豆集团靠服装业务起家,红豆绒内衣、男装都是家喻户晓的产品。
可这些年,服装业务增长乏力,集团就想靠跨界突围,一口气扎进了轮胎、地产、制药甚至新能源领域。
可摊子铺得太大,本事却没跟上。
2022年,红豆股份高调宣布跨界新能源,要搞锂电池项目,当时赚足了眼球。
可两年不到,就因为合作方资质问题草草收场,最后只能低价把项目卖给大股东的关联方,钱没赚到还赔了不少。
轮胎业务也曾被寄予厚望,通用股份在泰国、柬埔寨建了生产基地,还搞了"黑灯车间"这样的智能工厂。
可集团根本没精力好好运营,反而不断从里面抽钱补其他板块的窟窿。
直到2025年卖股给苏豪控股,这块业务才在国资入主后迎来营收增长,但这一切已经和红豆集团没多大关系了。
更要命的是,扩张过程中研发投入严重不足。
服装业务作为老本行,连基本的产品创新都跟不上,在男装市场激烈竞争中节节败退;跨界的新能源、地产更是两眼一抹黑,只懂砸钱不懂运营,最终都成了烧钱的无底洞。
有数据显示,2022年和2023年,红豆集团已经连续两年亏损,净利润分别为-2.77亿元和-1.54亿元。
盲目多元化就像一剂毒药,让这家老牌民企一步步陷入了债务泥潭。
回到这次4.85亿的收购案,答案其实已经很明显了,这就是红豆集团在流动性危机下的"自救",说白了就是"左手倒右手"的资产腾挪。
红豆居家和红豆股份同属集团旗下,红豆股份掏出4.85亿元买下关联方的业务,这笔钱最终会流进集团体系内,刚好能缓解燃眉之急。
毕竟现在的红豆集团,连商业汇票都被暂停承兑了,每一分钱都能救命。
可这种操作能长久吗?恐怕很难。
首先,业绩承诺能不能兑现都是个未知数。
虽然红豆居家的线上业务在抖音上做得风生水起,还有415项舒适专利打底,但线上生意竞争激烈,今年火不代表明年还能火。
一旦未来三年净利润不达标,红豆股份的股东们就要买单。
其次,监管已经盯上了这笔交易。
上交所的监管工作函不是摆设,后续肯定会追问评估的合理性、交易的公允性,要是查出有利益输送,后果不堪设想。
更重要的是,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玩法,根本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红豆集团的核心困境是主业乏力、多元化失败导致的现金流枯竭,靠关联交易输血只能解一时之渴,不能救长远。
就像一个病人,不去治病根,只靠输血维持,迟早会扛不住。
从连续21年上榜民企500强的标杆,到如今靠高溢价关联交易续命,红豆集团的坠落令人唏嘘。
这场4.85亿的"天价收购"到底是救命稻草,还是加速坠落的催化剂?监管在看,市场在看,所有股东也在看。
而红豆集团要做的,恐怕不是玩资产腾挪的游戏,而是好好想想怎么把主业做扎实,这才是老牌企业该有的样子。
更新时间:2025-10-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