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强大,是不动声色地接纳

十点读书

2025年09月02日 18:30 山东

十点读书雅君

将在09月04日 19:00 直播

预约

开学季|家庭必备护眼灯具


▼点下方播放按钮收听十点主播佳音朗读音频

真正的强大,是不动声色地接纳,十点读书,13分钟

作者 | 砚尔雅

来源 | 有书(ID:youshucc)


无论冬夏,为哈尔滨这座城破晓的,不是日头,而是大地卑微的生灵。


这是迟子建长篇小说《烟火漫卷》的开头。


忙碌在日出之前,歇脚在月落之后,人,是大地永恒的主角。


《烟火漫卷》以哈尔滨为主体,聚焦都市百姓命运,于城市烟火中,谱写了一曲平凡人的命运交响。


主人公刘建国本该有大好前程,却在年轻时丢了友人的孩子,从此大半生都掉进了寻找孩子的梦魇中。


他事业溃散,爱情破碎,但从未放弃寻找,也从未放弃对生活的希望。


他坦然接受命运给予的一切,无论昨日如何暗沉,都能在新一日继续出发。


刘建国颠簸的一生,如一本传世之书,无声,却有无穷力量。


真正的强大,不是执剑操戈,而是不动声色地接纳。




刘建国生长于哈尔滨一个普通家庭,父母早逝,他有一兄一妹,还有一个一起长大的好友,于大卫。


中学毕业后,他和于大卫一起,做了下乡知青。


于大卫去了佳木斯,刘建国则去了黑龙江北部,在一个林场当运材车司机,做着人人眼红的“俏活”。


然而1977年,随着一场回乡探亲,他的命运被彻底改写。



那年深秋,他在探亲途中,突然想起已两年未见于大卫,就改道去了佳木斯。


正值高考恢复,于大卫夫妇正在抓紧复习,无暇照料尚在襁褓中的儿子。


于大卫于是拜托刘建国,把儿子铜锤顺道带回哈尔滨,交给孩子的奶奶。


刘建国答应后,满怀忐忑上了火车,不料一到座位就被人盯上。


邻居一个男子,假装逗孩子玩,在刘建国背孩子的背带上做了手脚,趁乱偷走了孩子。


刘建国发了疯一般寻找,均毫无线索。


列车抵达哈尔滨站,那响亮的鸣笛,像为他奏起的一曲悲歌。


知青生活结束后,别人都各奔前途,只有他留在了哈尔滨,守着这座城寻找孩子。


他先是进了一家化工厂,但因为寻找铜锤经常旷工,出现在了第一批下岗名单里。


下岗后,他当过三轮车夫、送水工、管道工……多年来,走烂过无数双鞋子。


后来,他做起了流动性更大的“爱心护送”司机,跑各地接送患者,每到一处,都千方百计打听孩子的下落。


然而30年如一日,他从风华正茂,开到了年过花甲,铜锤却还未出现。


希望与失望无限次交替中,他也炼成了一颗钢铁不摧的心。


长夜的孤独,生活的漂泊,他始终接受着命运砒霜般的馈赠,不怨、不颓、不倒、不弃。


直到孩子的父母都已放弃,直到他两鬓斑白,他仍在四处打听。



卢梭说:


磨难,对于弱者是走向死亡的坟墓,而对于强者则是生发壮志的泥土。


刘建国俨然是后者,寻找是贯穿他一生的使命,也是支撑他前进的信念。


书的最后,在刘建国垂垂老矣之年,他终于找到了铜锤,给漫长的寻找旅程划上句点。


人生恰如这般,勇于面对,才不被击垮。


坦然接纳,不言放弃,才终得圆满。




刘建国当年在林场插队时,是有一位恋人的。


恋人是位音乐老师,然而当刘建国丢失铜锤的事情公开之后,老师就疏远了他。


这朦胧的爱情之花,尚未绽放,就已枯萎。


刘建国平静接受,他甚至不再期盼爱情的降临,然而命运有它自己的安排。


30多年以后,一位叫黄娥的女子带着孩子找到他,要让孩子叫他“爸爸”。


原来,黄娥在报纸上得知刘建国的寻人事迹,知道他是位良善之人,就带着孩子来“投奔”。


她宣称丈夫失踪了,想给孤苦的孩子找一个父亲,而刘建国正好合适。


刘建国见无法拒绝,就让这对母子留了下来。



于是,黄娥成了刘建国“爱心护送”车上的助手,一起接送患者。


从前漫长而压抑的接送旅途,自此有了黄娥的说笑,像是给刘建国干涸的心灵洒下的一片甘霖。


黄娥所住的榆樱院积水,刘建国拖着疲惫的身体,连续工作几个小时,为她挖沟排险。


黄娥出车祸住院,刘建国在得知她没有生命危险时,一个人上了顶楼,望着夕阳,激动落泪。


而多年的孤独,让他始终未迈出那一步,未敢开口。


但没想到被人捷足先登,在黄娥住院恢复期间,翁子安日夜照料。


翁子安是刘建国的一个固定客源,见到黄娥的第一面,便对她一见钟情。


随后用他巨大的物质优势,“无孔不入”地关心着黄娥的生活。


刘建国再一次坦然面对,翁子安年轻有为,为了黄娥有更好的余生,他只能选择放手。


不争不抢,从容以对,就当感情从未萌生过。


让黄娥和她的孩子变成生命里另一种存在,继续温暖着他的余生。


爱情是生活的一部分,而非全部。


无论30年前,还是30年后,他明白,如若沉湎于失去的痛苦,那便走不出生活的泥淖。



正如有句话所说:


真正的放手,不是相忘于江湖,而是坦然以待。


执着失去,如困牢笼;一念放下,万般自在。


对于生命中那些得不到的人,最好的状态,是笑着释怀。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


罪恶一件不能沾,否则人生就没有真正的晴朗。


这也是刘建国的人生感悟。


他本性善良,由于工作的特殊性,他本可谋取暴利,但从未多收过患者的钱。


他为人赤诚,热心助人,几十年“爱心护送”生涯,也落得一个好名声。


但他也曾有过被邪念控制的时刻,那件事多年来萦绕心中,成为他心中的一道坎儿。



1983年的夏天,寻找铜锤的第7年,刘建国30来岁,正当年华。


由于遍寻哈尔滨而不得,他把目光放在了省内市县。


他去了兴凯湖畔的一个小渔村,挨家去问,有没有家庭收养过孩子。


可那里的儿童全都有亲生父母。


傍晚时分,失望的刘建国就在一家客店住了下来,饮酒后,去了湖边。


夕阳之下,湖面开阔,白鹭纷飞,那一刻,他的委屈和不甘达到顶峰。


就在这时,他看到了一个穿着白背心的六七岁男孩。


孩子那无邪的姿态,让他想起当年在林场拉小提琴的音乐老师。


他邪念顿生,对他做出卑劣举动。


多年来,刘建国满怀愧疚,只要回忆起那个夜晚,就涕泗横流。


那记忆就像一把利刃,剜着他的血肉,使他不得安宁。


在放弃黄娥之后,他终于鼓足勇气,去寻找那个被自己伤害的男孩。


他想尽全力去帮助他,用尽余生去赎罪。


他知道,只有从心灵世界祛除一寸黑暗,他才能得到一寸光明。


时过境迁,他用仅存的线索,费尽周折终于找到已人到中年的男孩。


男孩由于当年的阴影,变得阴翳、孤僻,独自一人靠打渔生活。


刘建国卖掉了哈尔滨的房子,在当地买了一套房,用余生来陪伴男孩。


接下来的日子,结网打渔,劈柴煮汤,他感受到了难得的安宁。



《追风筝的人》中写:


当罪行导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获救。


污点既已形成,那些捶胸顿足、悔不当初已毫无意义,我们无法改变过去,只有改变自己。


用更多的善行去赎罪,把对别人的伤害降到最低。


能正视,能改之,才是对自己和他人最大的救赎。


污点亦是人生的一部分,真正强大的人,敢于接纳完整而真实的自我。


敢正视过去,才能挣脱枷锁;敢自我和解,才能拥有未来。



书的最后,答案揭晓:


那个对刘建国最为信任的固定客源、同时也是打碎了他爱情的翁子安,正是他多年来一直寻找的孩子。


这结果太出乎他的意料,刘建国一把抱住翁子安,放声大哭。


如同许多次一样,这一次,命运的戏谑也没能让他屈服。


泪干之后,他如释重负,再启新程。


几多辗转,几多磨难,他均坦然接受,屹立不倒。


正如稻盛和夫所言:


接纳一切,才是生命的强者。


一味逃避,只会一蹶不振;奋起困境,才能窥得曙光。


诚如尘世中的每个我们,人生不如意之事遍布,平和接受,坚强面对,是永远的不二之解。


人生路上,风雨扑面,愿我们都能如主人公这般,勇敢接纳坚定向前。


踏平所有不平,迎接下一个黎明。





作者 | 砚尔雅,来源:有书(ID:youshucc)

主播 | 佳音,十点读书签约主播。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4

标签:美文   不动声色   强大   孩子   大卫   哈尔滨   铜锤   命运   尔雅   坦然   男孩   佳木斯   人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