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每天分享育儿琐事的莞妈。
今天刷到某中学的“感恩教育”的拓展视频,禁不住身上起了一层鸡皮疙瘩!
画面中一排家长跪在地上,蒙着眼的学生被搀扶着从这些家长的背上一一踩过。
有孩子摘下眼罩后,发现刚刚踩过的竟是自己亲生父母,当场崩溃大哭!
这视频流传到网上,引发一片声讨!
后来校方公开致歉说:“已征得家长同意”,并称“感恩教育细节考虑不周”引发部分媒体和网民误解。
反正我看了这视频,心理上感到极度不适。
这哪是什么“感恩教育”,分明是在用身体羞辱制造愧疚感!
虽说,学校确实有经得家长同意,但大家都心知肚明:通常学校以“家校共育”为名提出的要求,我们当家长的都很难拒绝或反对,只能被动配合。
之前,我也听说过一些“打鸡血式”、“催泪式”的感恩教育活动,受到不少学校、机构甚至家长的追捧。
比如让学生大喊“爸爸妈妈对不起!”,还有要求现场给爸妈磕头的……事实上,这些类似的活动,同样遭到舆论质疑。
或许,学校这次教育活动的初衷,是让家长跪、学生踩的方式,告诉孩子们:
家长即使艰难跪下,也要给孩子铺一条平坦道路,旨在让他们学会感恩,反思自己对待父母的态度。
活动此举,想是为了“震撼学生”,让孩子们从“愧疚”中生出感恩之心,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但显然,学校忽略了孩子们看到父母下跪,又被自己脚踩时,那种沉重的负罪感——当场崩溃。
其实这种通过“制造愧疚”感来实施教育的方式,在我们身边并不罕见。
或许身为家长的你,也不止一次 对孩子说过:“我们这么辛苦,一切都是为了你!”
记得我上小学五年级时,有一次考了个69分,我妈参加完家长会回来,气得一整天没吃饭。
她说:“我辛辛苦苦供你读书,希望你将来有出息,哪曾想你考成这样,气都气饱了哪吃得下饭!”
我当时战战兢兢,心中更是万分愧疚,生怕我妈真气出个好歹来。
后来,我身上一直背负着“感情债务”。它不会随着时间流逝消失,而是会沉淀在内心深处,成为自我价值感的一部分。
心理学研究表明,长期被愧疚感裹挟的孩子,更容易自我否定,甚至形成讨好型人格!
我家孩子上幼儿园大班的时候,有一次老师布置了一项“感恩父母”的任务——给爸爸或妈妈洗脚。
对此,我表示有些不自在,于是这个任务对象,就落到了宝爸头上。
孩子要求我全程给他拍照录像,从记录画面上看,还真像那么回事。
然而真实情况却是:水是我们给他打好的,孩子蹲在地上手忙脚乱,不一会儿就没耐心了,还说:“不是我要给爸爸洗脚,是老师要求的。”
拍完后,也是被服务的对象——老父亲自己清理战场。
所以,这种刻意的“感恩仪式”,最终演变为一场“作秀”。
真正的感恩教育,应是亲子间的相互理解与尊重,而不是“震撼”孩子,使其感到愧疚。
我们要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可尝试将感恩教育融入日常生活小事中:
这些看似平常的互动,远比让孩子感到“愧疚”更能培养感恩之心!
健康的家校共育,应是学校与家长共同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家校环境。
比如我们家孩子所在的班级,有个“班级小菜园”的项目。
是由班里的科教老师带领孩子们,在校园某个角落开辟了一小块菜地,里面种了一些应季的蔬菜。
偶尔班里会邀请懂种植的爷爷奶奶来指导大家怎么种菜,还时常有家长周末陪孩子一起来浇水和除草。
孩子们日常负责守护这些蔬菜生长、写观察日记等。
到收获时节,全班一起采摘,分享劳动成果。在学校义卖活动时,他们还创收了一笔小财富呢!
这才是健康的家校共育——不是学校单方面布置任务,而是双方配合,各展所长,在孩子学习成长路上形成互补与支持!
我一直认为,感恩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孩子独立意识与责任意识,而不是搞形式主义。
卢梭在《爱弥儿》中曾说:自爱是人的本性,真正的感恩始于学会爱自己。
当孩子能在日常生活中感知父母的辛劳,在互动与交流中感受到“爱是理解与尊重”时,他们自会懂得发自内心的感恩!
更新时间:2025-10-0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