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7月31日,北京推出了一揽子支持生育的政策。图/新华社
生育补贴、生育休假、住房支持……各项利好应有尽有。7月31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北京市关于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工作措施》的通知,推出了一揽子支持生育的政策,为“想生不敢生”的家庭切实消除后顾之忧。
从内容看,此番北京公布的15项工作措施,不仅一次性发放多个“红包”,各项政策之间也体现出相应的整体性、系统性。从加强生育服务支持、强化育幼服务体系建设,到完善生育友好多元支持政策,营造生育友好社会氛围,四大维度协同发力,形成覆盖生育、养育、教育全链条的支持网络。这种系统化的思维,跳出了“政策单兵作战”的局限思维,将形成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强大合力。
近年来,随着我国生育政策的陆续完善,尤其是“三孩政策”的出台,满足了多数家庭的生育意愿和要求。然而,同时也应看到,现实中,由于经济压力、托育难题、住房紧张、教育焦虑等诸多因素的困扰,仍有不少家庭面临“想生不敢生”的情况,可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这也是当前生育率偏低的关键症结。
针对这些问题,各地出台了不少生育支持政策,既有真金白银的育儿补贴,也有一步到位的生育休假。而在国家层面,7月28日,国家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的正式公布,也让我国生育支持体系迈向愈发完善的新阶段。
就北京而言,近年来也陆续出台了不少生育支持政策。如,去年7月,北京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就表示,北京以“一老一小”为重点,优化全生命周期服务。而此番北京推出的各项工作措施,更是将生育、养育、教育等进行通盘考虑,一体推进,对之前有关生育问题的社会关切作了集中回应。
生育是家之大事,也是国之大事,抓大事需要谋大局。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必须有系统性、前瞻性的一揽子政策,而不能只满足于缝缝补补的“打补丁模式”。
2022年印发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 明确,推动生育政策与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改善优生优育全程服务,释放生育政策潜力。这些要求所指向的,就是相应的政策要打“组合拳”,不留空白,不留死角。此番北京推出的政策,显然就契合这样的要求,不仅有大处着眼,还有小处着手。
比如,在加强交通出行保障方面,明确提出“在以家庭为单位配置小客车指标时,加强对多子女无车家庭的倾斜支持”;再如,要求“将适宜的分娩镇痛及辅助生殖技术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并适时调整相关医保支付政策”“未成年子女数量较多的家庭可纳入公共租赁住房优先配租范围”等,可以说非常有针对性,直击部分市民“想生不敢生”的痛点。
可以说,北京的15项工作措施不仅能切实打消“想生不敢生”的顾虑,也让更多市民看到政府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决心和力度。毕竟,只有切实消除现实负担,才能让更多家庭充分释放生育意愿。
当然,这里必须强调的是,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需要逐步推进。也因此,这些只是结合北京当前实际制定的政策,并不意味着“算无遗策”。随着现实情况的变化,今后仍有因时而变、随事而制的完善空间。
总而言之,政策的生命力在于落实。随着相应政策的发布与逐步落地,各方还需要结合实际,细化具体措施,明确任务清单,加大投入力度,健全工作网络。唯有如此,方能切实确保这些利民政策落地见效。
撰稿 / 原森(媒体人)
编辑 / 马小龙
校对 / 李立军
更新时间:2025-08-0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