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臣刘墉,真的配称为“好官”吗?其实,他比“巨贪”和珅还可恨

说起刘墉,你可能在想:这是哪号人物?但如果提到宰相刘罗锅,你是不是就恍然大悟了?你脑海中肯定会浮现出一个形象:背着个大烟斗,弯着腰,这就是被大家叫做刘罗锅的内阁大学士刘墉。

电视剧里的刘罗锅当的是大宰相,他为人正直,不贪污不受贿,像一股清新的风,在老百姓心里特别有地位,连乾隆皇帝都很看重他。从那以后,刘墉因为清廉出了名,老百姓都夸他是个难得的好官。

电视剧里刘墉被塑造成了个大好人,可历史上的刘墉真的也是那么好吗?乾隆帝和嘉庆帝其实都挺不待见他的。嘉庆帝让刘墉当大学士,也是因为实在没人可选了。

为啥大家会觉得刘墉比起大贪官和珅来,更让人咬牙切齿呢?

【清第一贪和珅】

说到清朝最贪的那个官,和珅肯定排第一。乾隆皇帝在位时,和珅一路做到了军机大臣,手里的权力大得很,就差没坐上龙椅了。说到钱,他的家当多得数不清,简直就是当时的头号富翁。

老话说得好:一个皇帝一个朝臣。嘉庆皇上登上皇位头一件事,就是把和珅的官职给免了,接着又去抄了他的家,和珅家里的钱财多得能跟国库比肩。虽说他是清朝出了名的大贪官,但和珅身上还有些事儿,是大家伙儿不知道的呢。

和珅出身于八旗里的正红旗,这个旗的地位紧挨着正黄旗和正白旗,排在它们后面。旗的地位越高,就表示那个旗的人的血统越尊贵,家里背景也越深。和珅从小就爱读书,心里早早定下了要做官的志向。他刚开始做官那会儿,可老实了,不贪钱财,真是个有骨气的读书人。

和珅是个特别有本事的人,没多久就在同事堆里显示出了自己的能耐。但树大招风,和珅遭到了同事的眼红,被同事暗中使绊子。不过和珅很聪明,他把和同事之间的关系处理得相当妥当。

和珅首次在官场上大展身手,是在乾隆皇帝第六次南巡江南之时。他老是跟在乾隆身边,其他官员都看出,和珅这是要受重用了。

乾隆皇帝身为国家的老大,他留在身边的人,就像是在给下面的官员们打暗号:瞧瞧,我喜欢用啥样的人?这不就指明了嘛,哪种人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更容易升官发财,成了选人才的一个标准。

和珅能迅速得到乾隆皇帝的青睐,主要是因为他很会察言观色,懂得顺应时势。

乾隆皇帝多次南巡,主要是为了欣赏山水美景,而且他特别在意自己的排场。这样一来,花费的银子可着实不少。

和珅在南巡时担任管钱的官职,他向皇上打包票说:不会动用国库和皇宫里的一毛钱。乾隆听后觉得和珅这人挺有意思,就下令:让和珅一个人来管这事。和珅接手后,短短一年时间就赚到了钱,这让乾隆更加赏识他了。

和珅小时候过得挺坎坷,但他特别会学习。清朝有名的文人袁枚还夸过他:“从小就懂诗书礼仪,长大后更是了不起,射箭能射中红雁,写文章也如行云流水。”

和珅小时候就下定决心,以后要成为乾隆皇帝身边的重要人物。因此,他常常利用空闲时间学习乾隆的诗词书画,这为他以后揣摩乾隆的日常习惯和心理想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和珅在18岁那年迎娶了直隶总督的宝贝孙女,科举考试没考上后,他加入了粘杆处。到了28岁,他已经当上了军机处的大臣。和珅把手中的权力用得非常到位,一点也没浪费,而且用得十分恰当。

【刘墉一代“好官”】

刘墉出身名门望族,是个地道的官宦子弟。他老爸是清朝的头号军机大臣,有了这层背景,他轻松地参加了会试。考中进士后,刘墉迈进了翰林院的大门,这成了他一步步攀上权力高峰的起点。

刘墉在江苏当官的时候,碰上了一起文字狱案子。有个监生被抓进了牢里,刘墉是负责查这个案子的头头。查着查着,就翻出了一首反叛的诗。这事儿传到乾隆耳朵里,他一生气,把相关的人都给惩罚了。

刘墉原本是汉族人,因为那件事情,他赢得了乾隆皇帝的喜爱。乾隆称赞刘墉很懂得处理国家大事。可就在这时,刘墉的父亲过世了,他只能回家乡为父亲守孝三年。

三年守孝期满,还有谁记得刘墉这个人?乾隆皇帝满眼都是繁华世界,早就把他抛到脑后了。刘墉原本以为能继承父亲的衣钵,接任内阁大学士的位子那是十拿九稳的事,没想到事情却来了个大转弯。

乾隆不按常理出牌,又派刘墉去当江苏省管教育的官。刘墉对乾隆的安排没办法,只好背着行李,垂头丧气地去新岗位了。

没有上进心想做领导的士兵不算出色,刘墉心里一直琢磨着回京城当官才是出路,所以他总在找机会,甚至自己制造机会。在一次负责考试的时候,刘墉碰到了一份暗地里对政府和现实不满的答卷。

年轻人觉得自己有才华却没被重用,老是对现在的生活发牢骚,还在政治上谈自己的看法,盼着哪天能有人出面解决这些问题。刘墉为了让皇帝再次注意到他,就故意挑起了第二场文字风波。

乾隆为了让贵族统治更稳固,加大了对文人想法的管束。刘墉把这事上报后,乾隆没把它当成文字狱来处理,因此写那份考卷的考生算是逃过一难。

刘墉眼看就要实现不了的梦想,偏偏这时候,一起文字狱风波还没平息,另一场更大的文字狱风波又冒了出来。这新案子影响更广,刘墉为了捞到更多好处,毫不犹豫地跳进了权力斗争的大漩涡里。

这起新的文字案件被看作是清朝最狠的四大文字案之一,牵连了两百多号人。刘墉靠着自己的辛苦打拼,被乾隆调到了京城当官。刘墉在官场上走上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道路,开始了保守的为官生活。

【刘墉比和珅更可恨】

刘墉在冀宁道台工作时,没看好手下人,结果国库的银子被偷偷用了。没多久,他管的国子监又爆出考官收黑钱的事儿。这两件事都挺大,刘墉作为主要头头,肯定得背点锅。至少,他没管好手下人是肯定的。

和珅爱财,其实乾隆在一定程度上是默许甚至放纵他的,因为和珅确实有办事能力。刘墉回到京城当官后,啥也不积极做,虽然有能力,但就是不使劲,也不愿意干,总觉得这事跟我没啥关系,政绩观念都跑偏了。

和珅干的坏事明摆着,给钱就办事,这成了他和官员们之间不言而喻的规矩。要是说坏有程度的话,那刘墉可能比和珅还要更胜一筹。刘墉是靠踩着好几百个学者的肩膀才爬到今天这个位置的假好人,好不容易上来了,他却开始偷懒不干活,占着位置不干事。这样的刘墉,难道不比和珅更让人生气吗?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06

标签:历史   刘墉   可恨   乾隆   文字狱   清朝   大学士   国库   案子   大臣   权力   京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