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岁的张大姐,最近饭后总觉得胸闷气短。她本来以为是“上了年纪,活动少”,没太在意。直到一天在小区里遇到邻居李叔,两人闲聊间才发现,李叔比自己年纪还大,却精神头十足,还能坚持爬楼梯。
细聊后,李叔笑着说:“我可一直盯着体重,这东西一过65岁,不能随便放纵。”张大姐有点纳闷:“都说年轻人要控制体重,咱们上了年纪还能胖点不?”李叔没急着回答,反问一句:“你知道你现在的体重,在医生眼里合适吗?”

张大姐一时语塞,她意识到一个被忽视的健康难题:年纪越大,体重还重要吗?医生们又是怎么看的?或许你压根没意识到,65岁之后,体重管理的标准其实和年轻人大不相同。不少人以为“老了瘦点好”,还有人觉得“胖点有福气”,但真相远远没有这么简单。
到底65岁后体重该保持在什么范围?哪种体重最有利于健康长寿?下面,医生为你权威解读。
随着年龄增加,人体新陈代谢速度减慢,肌肉逐渐流失,基础代谢下降。很多人步入65岁后,食欲下降但体重反而上升,或过于追求“瘦”,导致体力下降,增加意外风险。那么,65岁后的体重到底应该怎么管?
据2022年中国老年健康研究数据,体重过低的老年人骨折、感染及死亡风险提高20%-37%;而体重过高,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风险也显著上升。
有研究指出,老年人单纯追求低BMI,反而易导致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世界卫生组织(WHO)和中华医学会均强调:老年人健康的体重标准应区别于年轻人,应结合身体、疾病状态综合评估。过瘦、过胖都不利于健康,科学保持理想体重才是长寿关键。

医生建议,65岁以上群体,体重保持在下面3个区间更利于健康:
BMI在22~27之间最理想
根据中华医学会建议,65岁及以上人群最佳BMI(体重/身高的平方)区间为22~27。低于22属于偏瘦,可能伴有肌少症或营养不良;而BMI高于27,肥胖相关慢性病风险升高。数据显示,BMI处于24~26的老年人,平均生存年限比BMI<22高出15.7%。
不要盲目追求“瘦”
老年人若体重明显偏低(比如男士体重低于50kg、女士低于45kg),跌倒和骨折风险上升约29%。另一项覆盖万余名中国老年人的随访研究显示,BMI<20者心衰住院风险高出1.47倍。体重过轻不仅影响体力,还影响免疫力,遇到疾病时“后劲儿不足”。

肌肉量比单纯体重更重要
专业医生主张:对于老年人而言,肌肉量和体脂均衡比仅仅看体重数字更关键。理想体重并不是越低越好,尤其是随着肌肉流失,单纯减重容易造成肌少症、易疲劳、活动受限。医学会推荐,一定要防止盲目“节食”或极端减重,否则反而削弱身体抵抗力。
如果你已年过65,别急于节食减重,也不可放松自我管理。权威医生建议日常可关注以下3点:
保证充足优质蛋白摄入
饮食中应增加鱼、蛋、豆制品、牛奶等富含蛋白的食物。研究表明,每日摄入1-1.2克/公斤体重的蛋白质有助于维持肌肉量。

每天适量有氧结合力量训练
年龄大了更要运动,快走、太极、哑铃、弹力带练习均可促进肌肉维持与脂肪代谢。研究发现,每周3次力量训练,能使老年人肌力提升10-15%,跌倒风险降低18%。
定期监测体重及身体成分
建议每月测量一次体重及腰围,及时调整饮食和运动方案。对体重波动超过2公斤,及时咨询专业医生或营养师,排查潜在健康隐患。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收藏以备不时之需,分享转发给你关心的人!
参考资料:
中华医学会老年病学分会.我国老年人健康体重管理指南(2022版)[J/OL].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老龄化知识手册(2022).
王莉,林虹,赵文华.中国老年人BMI与健康预后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2.
李明,张俊.老年人BMI、营养状况与跌倒/骨折发生风险关系分析[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1.
更新时间:2025-11-1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