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有个事儿闹得挺凶,罗永浩直接在社交平台吐槽西贝,说他们家“全是预制菜”,这话一出来,网友几乎一边倒地站罗永浩。
本来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先道歉,说“做饭的围着吃饭的转,你说咋好就咋办”,还提了句“顾客虐我千百遍,我待顾客如初恋”,听着挺软和吧?
结果没几天就变了脸,说罗永浩是“网络黑嘴、网络黑社会”,到了9月14号,罗永浩更直接。
直播里把火引到西贝的营销服务商华与华身上问“收着6000万咨询费,就教西贝用这套话术糊弄人?”
这事儿一发酵,好多人都觉得是西贝的危机公关不行,有媒体说西贝公关团队没专业判断,把事儿越搞越大,还有人说贾国龙不该自己下场,该让专业的来。
我一开始也觉得西贝这回应挺乱的,但看了FT中文网专栏作家刘远举的观点,倒觉得这事没这么表面,西贝公关能力差是真的,可这不是最根本的原因。
咱们现在回头看,能清楚指出西贝哪步错了,比如不该先道歉再翻脸,不该发“孩子哭着吃西贝”的煽情文。
可事情发生的时候,哪个企业能精准猜到“现在说这话会炸”?要是光靠不回应或者发个通告就能解决,那企业也不用养公关团队了,找个顾问写篇稿子就行。
等罗永浩发微博的时候,事儿其实已经不好收场了,他不是凭空造出的风波,是刚好戳中了大家对预制菜早就有的不满。
他像个火星,而大家长期对于制菜的误解就是炸药,一点就着,中学课本里不就说过嘛,内因是根本,外因只是条件。
这次西贝销售额掉得厉害,连带着整个餐饮业都受影响,真不能全怪罗永浩,那“炸药”本来就在那儿,早晚得炸。
好多人觉得找个“大神”就能摆平,要么删稿子捂嘴,要么一篇通告就平息愤怒,搞不清这种想法哪儿来的,这其实挺傲慢的。
公众的疑惑和愤怒,不是靠“控评”就能压下去的,得真把问题说清楚才行。
为啥大家对预制菜这么大意见?看看这行之前的事儿就知道了,全是没解决的疙瘩。
之前有个“科技与狠活”的短视频,说预制菜添加剂多,抖音上那话题播放量特别高,大家吓得不轻,结果行业里没一个人站出来好好解释。
后来预制菜要进校园,家长们集体反对,说对孩子不好,相关部门就暂停了试点,也没说清楚预制菜的营养到底合不合标准。
还有张核子关联企业做预制菜那事儿,网友质疑资本搞事,行业协会也没出声。
这些事儿攒下来,大家对预制菜能有好印象吗?行业里的人总想着“闷声发大财”,指望别人出头,自己搭便车。
可等到公众误解深了,说不定就会出强制标注的政策,到时候整个行业发展都受影响,这不是得不偿失嘛。
就说个简单的常识,冷冻西兰花保质期能到两年,可这不是说它一定冻了两年才用啊,但舆论一起来,没人听这个,反而“西兰花比你孩子年纪还大”这梗传得到处都是。
家长们一听这话,能不担心吗?本来想跟大家解释清楚这些,可等舆论成型了,说啥都没用了,企业只能眼睁睁看着大家越骂越凶,连个基本常识都传不出去。
还有个误区,好多企业把营销当公关,营销是说自己好,比如都吹中央厨房标准高,可消费者听着就觉得“再高也是预制菜,不如街边店现炒”。
公关该做的是听消费者担心啥,然后针对性解释,可这行很少有人做。
之前百果园也出过类似的事儿,消费者说“月薪2万吃不起水果”,创始人说要“教育消费者”,结果招了骂。
后来百果园改了,做短视频讲水果分级为啥贵,大家反而接受了,你看,不是不能沟通,是得找对方式,别总想着“教育”别人。
现在消费品越来越复杂,从手电筒到手机再到预制菜,好多东西都超出了日常经验,确实需要有人好好说清楚。
比如汽车底盘、化妆品成分,还有预制菜的保质期,这些都得慢慢讲,长期讲,才能让大家有合理的预期。
但这事儿单靠一家企业不行,预制菜这行头部企业还没那么集中,一家出事,整个行业都受影响。
就像新能源车行业,之前车企们一起发白皮书科普电池安全,效果就不错,预制菜行业也该这样,大家一起做点科普,比如开工厂开放日,让消费者看看生产过程。
而且企业自己说有时候会让人反感,最好是行业协会、媒体、监管部门一起帮忙,比如搞个溯源码,扫码能看原料哪儿来的、啥时候生产的,大家不就放心点了?
西贝这事儿给整个预制菜行业提了个醒,别等出了事儿再想着公关救火,平时多跟消费者聊聊天,把该说的都说清楚,比啥都强。
成熟的消费者不是天生的,得靠慢慢沟通培养,只有大家都理解了,预制菜行业才能好好发展,这才是真的共赢。
更新时间:2025-10-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