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沙历史上的今天。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城市做过首都?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北平更名为北京。
由于中国历史的特殊性,我们对于首都的认定要排除地区性的小国,不然这种国都就太多了。
也就是说,所谓的国至少也是占据中国三分之一领土的国家。
按照这个标准,我们很容易得到前五名。
第一,西安。
排行第一的,自然是西安。
西安曾为秦、西周、西汉、新、东汉(190—195)、西晋(313—316)、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西都)、唐(西都)的国都,前后高达13次。
不过,我们要去掉面积较小的地方割据政权前赵、后秦、西魏,那么西安就是10个朝代的国都。
有趣的是,从唐朝以后西安就不再成为首都了。
为什么呢?
主要是关中平原的环境恶化。
10个国家在西安建都的前提是,关中平原可以提供大量粮食:陕西关中平原土沃水足,开一井灌田4到5亩,“薄收亦可得谷八九石,更若粪多力勤,且可十二三石”,约计年亩收谷2到3石!
关中平原粮食产量高,可以就地维持首都的巨大粮食消耗:李渊在位时,每年仅需要从关中之外调运粮食二十万石,便可解决京城地区所用。
因为气候恶化和生态被严重破坏导致土壤肥力下降等原因,关中沃野在唐朝中后期就不能维持粮食自给自足了。
每年大量的粮食通过漕运系统(通济渠、黄河、渭河、广通渠)从关东和南方运入关中,以供养长安城。
但黄河的粮食运输在三门峡有瓶颈,导致运费高昂、效率低下,不可能长久维持。
《新唐书》上说:“岁漕砥柱,覆者几半,河中有山号‘米堆’。运舟入三门,雇平陆人为门匠,执标指麾,一舟百日乃能上。谚曰:‘古无门匠墓’,谓皆溺死。”
翻译一下就是:每年在三门峡翻船的运输船只,几乎达到一半,当地流传谚语“三门峡从古就没有船夫的坟墓,因为都是翻船后淹死在黄河中”。即便能够安全通过三门峡的运输船,往往也要等待一百天时间。
公元682年,关中地区因漕运不畅,长安城中仓廪枯竭。唐德宗李适闻知韩洸己运米3万斛至陕州,对太子说:“米已至陕,吾父子得生矣。”
看看,连西安的皇帝都要没饭吃,这里还能做首都吗?
于是,唐朝以后的千年时间,西安再也没有成为过国都,陕西沦落为中国的经济较为落后地区。
第二,洛阳。
洛阳曾为西周(成、康、昭、穆四朝)、东周、东汉(25—190)、魏(三国)、西晋(265—313)、北魏、隋(东都)、唐(东都)、后梁(909—913)、后唐、后晋(936—937)的国都,共11次。
同样道理,我们要去掉五代十国时期的三个小国后梁、后唐、后晋,那么还剩下8个。
在五代十国以后,洛阳就再没有成为国都。
为什么会这样?
洛阳的条件比西安还要差一些,一直作为西安的替补首都。
洛阳之所以几乎和西安同时成为首都,主要在于两点,第一背靠大运河且没有三门峡卡脖子,交通比西安要方便;第二是洛阳距离古代黄河中游的产粮区比较近。
从唐代武则天时期开始,唐朝实际上在洛阳办公,以规避三门峡的运输瓶颈。
在西安所在的关中平原彻底衰败后,洛阳就失去了作为陪都的价值。
洛阳附近是山区,当地粮食产量就是有限的,根本不可能自给自足。
现在既然不考虑给西安做陪都,也就没有必要在洛阳建都。
想要疏通到洛阳的大运河需要大量的财政支出,还难以保证运输量,完全可以直接在产粮区当地建都,洛阳被废弃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同西安一样,洛阳在近1000年时间没有做过首都,经济上还越来越落后。
第三,南京。
南京曾为吴(三国)、东晋、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南朝)、南唐、明(1368—1420)、太平天国、中华民国的国都,共10次。
我们同样去掉地方政权南唐和太平天国,那么南京做过8次首都。
同上面两个城市不同,南京是后来居上。
随着江南地区经济大发展,早在隋唐时期就成为国家实质性的经济中心:唐代时人们便认为“赋税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宋代时更“国之根本在于江南”的说法,明代所谓“苏湖熟,天下足”成为全民皆知的事实。全国五分之一以上的税粮,来自区区江南八府(苏、松、常、镇、应、杭、嘉、湖)。
不过,南京在古代不太适合作为首都,至少不适合作为扩张性政权的首都。
为啥?
南京地处长江以南,古代就存在一个巨大的长江交通瓶颈问题。
虽然可以通过大运河进行粮食和物资的运输,但想要在长江如此辽阔的水域进行兵力和人力调动则非常麻烦。
交通瓶颈的好处是,北方敌人入侵中原以后,基本杀到江淮流域就不能前进了。
在南京定都的王朝最低程度会掌握长江的制江权,北方敌人骑兵再强大也没有鸟用。
这就是类似于德国装甲军团同美国航母编队一样,大家都在各自领域豪横。
因此,南方政权定都南京,至少可以保住半壁江山。
可惜,由于交通瓶颈问题,南方政权在古代想要北伐成功是很困难的,最近几百年随着科技发展才逐步扭转这个情况。明朝、中华民国都北伐成功,击溃了北方敌人。
在更久远的古代,想要维持王朝的稳定,就必须妥善处理北方蒙古高原上的强敌。
那么,将首都放在遥远的南京似乎不太合适。
作为扩张性政权的首都,最好设置在北方的地区,比如北京、开封等等,留在南京的朝廷几乎都是败退到南方的战败政权。
第四,北京。
北京曾为燕(战国)、金(中都)、元、明(1420—1644)、清、中华民国(1912—1928)、新中国的国都,共7次。
除去地方政权燕,北京作为国都有6次。
北京作为首都是金代以后的事情,主要是北方异族建立的首都,如金国女真人、蒙古人、八旗女真人。
明代朱棣之所以从南京迁都北京,虽有考虑到国家军事防御,主要还是篡位后唯恐政权不稳,还是要回到自己老巢比较安心。当时的明朝有很多人对建文帝忠心耿耿,很多表面上归顺朱棣的大臣私下也认为建文帝才是真命天子。南京又是建文帝经营多年的国都,朱棣留在这里总是感觉心惊肉跳。同时,当时蒙古北元政权仍然有相当的战斗力,才是大明的主要敌人。
明代将首都设在北京,站在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没什么好处,尤其是明朝中后期北京饱受异族骚扰,出现了土木堡之变这种皇帝都被俘虏的大事。
明末时期,北京更是暴露在满清军队的威胁下,曾经被杀到北京城门下,皇帝差点就完蛋。
新中国之所以建都北京,主要是为了发展北方经济,当然也有背靠苏联老大哥的意思。
第五,开封。
开封曾为魏(战国)、杞国(春秋)、后梁、后晋(937—946)、后汉、后周、北宋、金(南京)的国都,共8次。
遗憾的是,我们去掉地方政权后,仅仅剩下北宋、金国顶多加上后周这3个首都了。
开封成为首都有一定的偶然性,主要是宋朝在中原产粮区起家,在这里经营多年,实力根深蒂固。
而此时西安和洛阳又衰败下去,不能成为首都。
北宋建国初期实力强大,试图对辽国保持攻势,就不考虑迁都到南方。
可惜,开封恐怕是最不适合建都的地方。
除了宋代开封附近粮食产量很高,又背靠大运河相对有利于运输以外,这个城市没什么优点。
这里黄河经常泛滥无法对付,更可怕的是军事战略上极为不利。
在燕云十六州被北方强敌控制的时期,敌人骑兵军团可以不费力的进入华北大平原。沿着一马平川的平原地形,河北的异族骑兵几天就可以杀到开封城下。
一旦王朝的实力衰弱,就等于首都时刻处于敌人的威胁下,北宋灭亡,徽宗钦宗被俘就是最好的例子。
声明:
本文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的百度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更新时间:2025-09-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