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一则核数师“非标报”引爆香江。
香港大佬杨受成旗下英皇国际166亿港元银行借贷逾期,德勤对其持续经营能力亮出红灯,“可能对其持续经营能力构成重大疑问”。
利空消息迅速引发市场剧烈反应,投资者用脚投票。
英皇国际股价当日一度暴跌超15%,尽管尾盘跌幅收窄至11.76%,但市值已缩水至仅11.58 亿港元,这一数字甚至不足其债务总额的零头。
更具连锁效应的是英皇系个股的集体重挫。
截至港股收盘,英皇钟表珠宝跌8.33%,英皇娱乐酒店跌5.26%,英皇资本暴跌18.18%,英皇文化产业,跌幅亦达 14.8 9%,整个资本版图在市场的寒意中震荡不已。
01
亏损扩大一倍多
这场风暴的导火索,源于英皇国际的2025财年业绩公告。
财报里藏着两个平行世界。报告期内,公司总收入同比增长41.5%至13.76亿港元。但连同来自不再持续经营业务,年度亏损由上财年的20.47亿港元扩至47.43亿港元。
业务板块的表现也呈现出极端分化态势。住宅销售端,屯门澄天等项目带动物业销售暴涨352%;不过,收租业务“跌入冰窖”,写字楼空置率飙升致租金收入缩水11.6%。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英皇国际第一次亏损这么多,从2020财年开始,公司就一直在亏,已经连续六个财年亏钱,只不过此次的亏损金额远超以往。
营收上涨,净利润却巨亏,导致这一现象发生的根本原因是,英皇国际的投资物业公允价值亏损,以及经营亏损所致。
投资物业公允价值亏损主要是因为香港楼市的低迷所致,经营亏损来自于写字楼空置率升高。
更糟糕的是,截至2025年3月底,公司账面现金仅剩6.39亿港元,而一年内到期的银行债务竟高达166亿港元。这意味着全部流动资产57亿仅够覆盖1/3短期债务。尤其是现金覆盖率仅3.8%,凸显现金的紧张。
而英皇国际债务危机爆发的本质与近几年杨受成的战略方向有关。
2023年,杨受成豪掷30.8亿港元接盘屯门Lane Up商厦和北角建威坊商场,2024年又斥资19亿扫入中环公寓、铜锣湾等15项非核心物业,连跑马地豪宅One Jardine's Lookout都收入囊中。
彼时,英皇国际账上每年的一年内到期的银行借贷也有个六七十亿,每年物业投资也在贬值。但是,从2025财年开始,公司的财务压力明显剧增,短期要还的债达到了166亿。
不仅如此,截至2025年3月底,英皇国际资产负债率达54.68%,上一次负债率超过50%还是在2009年。
为了缓解债务压力,英皇国际也在悄悄然的卖卖卖,尤其今年更是频繁出手,先是7980万港元卖掉广东道大楼部分单位,又9288万港元甩卖维港峰基座商铺,这个商铺从2022年2.4亿港元的挂牌价,一路跌到如今不足 1 亿,简直是跳楼大甩卖。
输血游戏终究难以为继,英皇国际还尝试了资本运作。
公司于2024年8月推出“2供1”供股方案,以每股0.25港元(较市价折让30.6%)募集4.55亿港元,但代价是减少了对英皇娱乐酒店71.63%的控制权。
“拆东墙补西墙”的资本运作虽能暂缓危机,却难掩公司核心盈利能力衰退的困境。随着香港楼市持续调整,英皇国际能否走出债务泥潭仍存巨大变数。
德勤在报告中强调,上述事件及财务状况可能对英皇国际的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不确定性。尽管管理层已提出多项改善措施,包括与银行协商续期或豁免违约条款、寻求新融资及加快资产出售等,但德勤认为相关计划的可行性存在不确定性,故无法就财务报表发表意见。
英皇国际在公告中回应称,集团正积极与银行商讨债务重组方案,并采取措施优化流动资金状况,包括处置非核心资产及控制成本。公司董事会对未来业务发展持审慎态度,但相信通过现有资源及融资安排,能够维持正常运营。
02
跌倒在同一个坑里
提起“英皇”二字,大众想到的要么是谢霆锋、容祖儿等巨星云集的英皇娱乐,要么是遍布一线城市高端商圈的英皇电影城。
然而这些耀眼的光环,不过是英皇集团庞大商业版图的冰山一角。
目前,英皇旗下共有七家公司已在港交所上市,分别是英皇钟表珠宝、地产公司英皇国际、英皇资本、英皇文化、英皇娱乐酒店、传媒公司新传企划,以及名牌家私零售欧化国际。
在众多业务中,英皇集团最早是靠经营钟表店起家的。
杨受成的父亲是香港表行生意的老手,从小在表行里打转的他,对钟表的热爱早已融入血液。
1968 年,在父亲的担保下,他贷款20万港元在香港核心区开了家钟表店,凭借对名表的专业理解,次年就拿下名表代理权,开出首间 “英皇钟表珠宝”。这家小店成为他未来商业版图的起点。
1973 年是关键的转折点。受郑裕彤、刘銮雄等好友的影响,杨受成的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地产领域。
他将旗下的钟表珠宝业务与部分物业整合,以 “好世界投资” 之名上市,融资 788 万港元。
拿到资金的第一时间,他就从李嘉诚手中买下香港司徒拔道 24 号的优质地块,开发成独立屋后出售,净赚 1000 多万港元。
这波操作让他尝到了地产的甜头,也点燃了扩张的雄心那是香港地产的黄金时代,杨受成信奉 “有两块钱做十块钱生意” 的杠杆哲学,频繁向银行举债拿地,但高杠杆模式如同在高空走钢丝。
1983 年香港爆发港元危机,过度投资地产的杨受成资不抵债,旗下地产项目和英皇钟表珠宝店被汇丰银行清盘接收,豪宅、游艇、金卡、名车也几乎全部被没收。
他曾自嘲从汇丰总部走出时,身上只剩一只手表、一套衣服和一副眼镜。
但对地产的执念让他从未放弃。
几年后,杨受成通过投资黄金东山再起,1990 年正式成立英皇国际集团,专注于物业投资与地产发展。如香港的罗素街、北京的长安街及伦敦的牛津街等均有英皇国际的物业投资与开发。
他曾在采访中直言:“自己最喜欢金融和地产业务,这也是未来英皇集团的发展目标。”
有趣的是,他还经常劝旗下艺人 “挣了钱就买楼”,笑称 “人最要紧有个壳,有间房心才会定”。
82岁的杨受成,再次站在了命运的悬崖边。历史仿佛以惊人的对称性重演,全球经济震荡、楼市波动、资本寒冬…… 这些信号,与1983年那场几乎将他吞噬的港元危机何其相似。
当年靠黄金翻身的传奇,能否在新一轮风暴中复刻?高杠杆的游戏一旦失手,便是万丈深渊。这一次,英皇的 “壳”,还能护住那颗 “定下来的心” 吗?
更新时间:2025-07-0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