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真是眼见不一定为实,就连天天吃的东西,名字都可能“骗”了咱们好多年。
就说口蘑,之前一直觉得这名字特贴切:个头小,正好一口一个,结果最近才知道,人家跟“一口吞”半毛钱关系没有。
不光口蘑,基围虾、砂糖橘这些常见食物,名字背后也全是“反转”,这些天天端上桌的食材,名字之所以这么怪,其实这里面的门道可不少...
食物取名爱蹭地名,可不少名字跟实际产地压根对不上号,说起来全是“借力打力”的智慧。
就说巴西松子,听着像是巴西特产,实际上这货老家在巴基斯坦西部,跟巴西八竿子打不着,不过是大家叫顺了嘴的简称。
还有砂糖橘,冬天家家都爱吃,以前总以为是因为甜得像砂糖才叫这名,后来才知道,它老家在广东四会的砂糖村,名字里的“砂糖”是地名,跟甜度没啥关系。
四川人吃火锅必点的九尺鹅肠也一样,刚听这名还琢磨,难道鹅肠真有九尺长?闹了半天,原来“九尺”是四川彭州的一个镇,当地不光鹅肠出名,板鸭也是一绝,合着这地名就是美食的“活名片”。
要说最有意思的还是口蘑,它明明长在内蒙古草原上,却靠张家口出了名。
原来以前张家口是北方的贸易枢纽,草原上的蘑菇都得运到这集散,再发往全国各地,时间长了,大家就管这蘑菇叫口蘑。
连郭沫若当年都专门写诗说了这事,可见这“借地出名”的套路,早就有了讲究。
除了蹭地名,用养殖方式给食物取名也很常见,就是乍一听总让人摸不着头脑。
就像基围虾,饭店菜单上天天见,以前总以为是虾的一个品种,直到后来才搞明白,“基围” 是种养殖法子。
是说在海边修上堤坝,把虾圈在里面养,说白了就是给虾建了个“海景养殖场”,跟虾的品种半毛钱关系没有。
广东的氹仔鱼也挺逗,第一次听还以为是从澳门氹仔运过来的鱼,结果人家跟澳门没啥关系。
当地人为了方便,在屋边地头挖些小鱼塘,广东话叫“氹仔”,用山泉水养草鱼,养出来的鱼鲜嫩,就这么得了个“氹仔鱼”的名。
这取名方式简单直接,就是外人听着容易闹笑话。
有人说这些菜名起得太随意,其实仔细琢磨,里面全是门道。
就拿口蘑来说,要是真叫“张家口蘑菇”,又长又绕口,谁还记得住?简称“口蘑”,既好记又顺口,就算有人误会成“一口一个”,也不影响大家喜欢吃。
而且这些名字不是随便乱起的,好多都带着“官方认证”的意思。
像龙口粉丝,虽然叫龙口粉丝,实际产自山东招远等地,但因为以前都从龙口港运出去,就借了港口的名。
现在它还是国家认的“地理标志产品”,从原料到工艺都有讲究,看到这名字,大家就知道是好东西。
还有现在超市里卖的“冰淇淋网纹瓜”,光听名字就知道,这瓜长得有网纹,吃着像冰淇淋,比它的本名“牛美龙3号”好记多了,销量自然差不了。
说白了,食物取名讲究的就是简单直白,让人一眼就知道大概,太复杂的名字,反而没人愿意买账。
说到底,这些看似“随意”的菜名,藏着的都是生活里的小智慧。
不管是借地名蹭热度,还是用养殖方式做区分,最终目的都是让大家好记、爱吃。
下次再吃口蘑、基围虾,不妨多琢磨琢磨这名字背后的故事,说不定还能给饭桌上添点趣味呢!
更新时间:2025-09-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