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拥有上千种茶叶品种,各省区都有各自流行的茶类。提起茶,人人都知道,但若要细说,却又道不明白。中国饮茶人群大致可分为三类:资深老茶客、有饮茶习惯的群体,以及茶界新手。
回望改革开放40多年来茶行业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历程,我们不禁要问:为何始终未能诞生专业的茶仓储品牌?这其中必定存在特殊原因。我渴望探寻这个问题的答案,寻找在茶行业打造专业茶仓储品牌的机遇。
美国几乎成为科技的代名词,奢侈品领域几乎被欧洲品牌垄断,而茶叶——全世界都公认这是中国的象征。2008年北京申奥成功时,央视记者在全球各地采访的画面令我记忆犹新。当被问及"中国有什么"时,许多外国友人脱口而出的除了长城,就是茶叶。
这印证了一个共识:中国是茶叶的故乡,这不仅是国人的认知,更是全球共识。因此,在茶行业打造专业茶仓储品牌,让更多人能存好茶、喝好茶,不仅是中国市场的机遇,更是复兴中国茶文化、让中国茶叶走向世界的品牌机遇。
基于这一判断,我的信念愈发坚定。2018年刚开始调研茶行业时,百度搜索首页一个刺目的标题深深刺痛了我:"七万茶企不敌一个立顿"。
作为茶叶的发源地,为何七万家中国茶企敌不过一个立顿?深入研究行业数据后,另一个数字更令人震惊:中国每年出口数十万吨茶叶,但均价仅约每斤两美元。即便我们拥有最优质的茶叶,在国际市场上却仍以廉价原料的形象出现,这不过是廉价资源和劳动力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这极大地激发了我的使命感。我决心打造专业的茶仓储体系,通过"茶来藏"让茶叶越存越香,提升茶叶价值,推动产业发展。我要让中国茶叶不再以廉价原料的身份走向世界,而是以彰显东方文化底蕴的高端形象登场。中国茶不仅是一杯健康饮品,更应成为当代中国走向世界的文化使者。我们绝不能继续让欧美国家低价收购原料,经包装后高价转售,反过来贬低中国茶的品质,窃取本应属于中国茶的荣誉。
这是一个已经耕耘五年却刚刚开始的故事。无论是对茶品类知识的积累,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还是对现代商业的把握,我们都在探索如何将这些元素融入茶仓储品牌的实践中。
那么,茶行业为何迟迟未现专业茶仓储品牌?优质茶叶存储涉及诸多因素:不同发酵程度的茶叶需要不同的存储条件;包装形式影响存储效果;各类茶叶对温度、湿度、空气环境都有特定要求。比如绿茶讲究鲜爽,适合冰箱低温存储以锁住鲜味;岩茶注重香气,需要干燥环境集中存放以凝聚茶香;普洱生茶则需要适度湿度和密闭空间,通过微生物作用实现后发酵......遗憾的是,长期以来无人专注于此。虽然部分茶企基于自身经验建立了仓储体系,但主要服务于大宗茶叶存储,未能为普通茶友提供合适的存储解决方案。
茶来藏团队的第一个五年,我们做了大量基础工作,也走过不少弯路,甚至有过认知偏差。过去五年我们不断调整、修正。虽然五年时光已逝,但这个关于中国茶的故事,才刚刚拉开序幕。
更新时间:2025-07-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